:::
劉禹錫 - 教育百科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
|
注音: | |
漢語拼音: | liú yǔ xí |
解釋:
人名。字夢得,唐彭城人,生卒年不詳。貞元九年進士,後為監察御史。因與柳宗元參加以王叔文為首的政治革新運動失敗,被貶為朗州司馬。晚年時,曾為太子賓客,故也稱為「劉賓客」。劉氏擅長詩文,當時與白居易為好友,詩名相若。著《天論》、《劉夢得文集》。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劉禹錫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 王浩博 |
日期: | 2000年12月 |
出處: | 教育大辭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劉禹錫(772~842)字夢得,唐中山(今河北省定縣)人,生於唐代宗大曆七年,死於武宗會昌二年。曾中進士,官至集賢殿學士,擅長為文,尤精於詩;白居易推崇他是詩豪,著有〔劉賓客文集〕及〔外集〕。 禹錫的思想與同時代的柳宗元有許多相同的地方,二人均反對韓愈的天命思想;曾三作〔天論〕,闡明「天不預人事」的道理,並提出「天與人交相勝,還相用」的學說。柳宗元甚至於認為禹錫的學說是其「天說」的注疏。 劉禹錫與柳宗元所說的「道」,也與韓愈的「天道」不同;他們提倡「人道」,兩人都擁護當時以王叔文為首的政治革新運動,提拔革新分子,打擊豪門宦官和藩鎮的氣焰,做了一些有益的社會革新工作,但因此而有「八司馬事件」,兩人都被貶為州司馬。禹錫在被貶於朗川時,曾作許多「夷歌」,教當地巫祝讀他的這些新辭,是相當平民化的作品。 禹錫與柳宗元都善於古文,在古文運動中,卻是韓愈的同道,也都擁護「文以載道」的主張。 禹錫對學校教育也很關懷,對當時〔晚唐〕不注意養材,「膠庠不聞弦歌,而室廬圮廢,生徒衰少」的現象不滿;並感於當時學校教育衰廢現象之所以產生,是由於「無資財以給其用」,因此建議把每年各州縣的祀孔經費,一半歸地方興學,一半歸國庠。據他計算當時有一千七百州縣,每年祀孔經費超過四千萬,對於教育事業,沒有什麼好處,不如用來興學。惜其建議沒有被採納。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劉禹錫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會員投稿&教育Wiki
教育Wiki
時間
版本內容
投稿者
您查詢的詞條還尚未有會員貢獻內容,若您有注音、釋義或圖片,歡迎透過會員上傳分享給教育百科,
我們將審查上架您貢獻的詞條,供其他使用者參閱。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