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世界體系理論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World System Theory
作者: 何明修
日期: 2012年10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世界體系理論是由美國的新馬克思主義社會學家Immanuel Wallerstein所提出來一套觀點,試圖解釋資本主義全球起源、運作與其後果。馬克思很早就指出,資本主義是一種跨國界的生產與分配的體系,資本的力量將以「其面貌來重新形塑一個新的世界」。在十九世紀末期,列寧等馬克思主義者也注意到,先進國家開始對殖民地進行資本輸出,以維持其剩餘價值的積累,因此提出「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之說法。   在二次世界大戰之後,亞非殖民地儘管取得了政治獨立,但是他們與先進國家的財富收入卻不斷擴大,而且紛紛出現了軍事政變的政治退化等現象。從拉丁美洲的例子,1970年代出現了依賴發展理論(theory of dependent development),強調這些後進國家的經濟成長仍是受制於先進國家的左右,他們過度仰賴初級農礦出口,以換取工業製成品,因此出現了不平等交換的不利後果。   世界體系理論將這項發現擴大解釋,並且強調資本主義的歷史根源。Wallerstein認為,現代資本主義是起源於十六世紀的西歐,高度商業化的英、法、荷等地即依賴於東歐的農產品輸出,形成一種核心(core)與邊陲(periphery)的交換關係。隨著歐洲的海外征伐與掠奪,其他地區也就淪為了輸出勞動力、原料,甚至是提供商品銷售市場的邊陲。世界體系理論認為,經濟的剝削導致了政治的後果;核心國家的政府較為強大,也能夠維持一定程度的民主政治,相對地,邊陲國家則往往面臨了政治組織衰敗與獨裁政體的現象。此外,世界體系理論也主張,在某些條件下,全球資本主義是會出現不同國家或地域向上或向下流動的情況。原先的邊陲國家,有可能晉升為半邊陲(semi-periphery)的位置。半邊陲成為核心與邊陲的中介者,他們從核心國家吸收過時的技術與產業,並且向邊陲國家輸入初級產品。   世界體系理論強調,全球資本主義應該會視為一個不斷擴張的整體,反對將個別國家或地區視為獨立的分析單元。儘管如此,Wallerstein仍強調,全球資本主義是不斷地面臨了各種景氣週期的經濟危機,以及反體系運動(anti-system movement)的政治挑戰。邊陲地區的民族獨立運動、社會主義陣營的興起,乃至於當前各樣各式的反全球化抗爭,都是屬於這一類的反體系運動。因此,全球資本主義是需要強國的霸權(hegemony)來加以維繫,從十九世紀提倡自由貿易的英國,到二十世紀鼓吹自由民主的美國,都是如此。因此,晚近世界體系理論學者開始關心,隨著美國霸權地位的長期持續滑落,未來的全球資本主義將會呈現何種形態。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世界體系理論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