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楊紹和(1830-1875) - 教育百科
(1830-1875)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陳金英
日期: 1995年12月
出處: 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楊紹和,清山東聊城人,楊以增之仲子,為海源閣藏書樓之擴充者。字彥合,號勰卿(又一字勰卿)。生於道光10年(1830)12月22日,卒於光緒元年(1875)12月22日,享年46。
  紹和生有夙慧,7歲即能寫詩。生性端重,喜怒不形於色。年18,為縣學生;咸豐2年(1852)舉人;同治4年(1865)進士。以孝友聞名鄉里,又篤於師友氣誼。其才幹,舉凡軍略、經濟皆卓然可觀;且文思敏捷,才力雄健,又深謀遠慮,知幾見微,頭腦清晰,頗具辦事能力,為時人所贊佩。熱心助人,凡鄉里貧困,婚嫁喪葬代籌助理者不在少數。以其名氣震於鄉里,所以當地土豪雖難管束,亦不敢有所違逆,楊氏對地方上的治理,頗有貢獻。
  紹和生性愛書蓄書,閒暇之餘,且以考訂商榷書籍為樂,對於圖籍之鈔補殘佚及整修亦相當用心;又深研漢學,名物訓詁皆精深研探。觀其歷官仕履,或掌撰擬、記載、翻譯、繕寫之事;或掌記注纂修;或管經籍圖書之刊行、收藏,足見紹和在整理圖籍方面之才能。其繼承楊以增之藏書事業,努力探訪整理圖籍,使得原本藏書精富的海源閣規模更加宏大。
  同治年間,紹和為官北京。他專力收集圖書,舉凡孤本珍籍,精校名鈔,無不收購。時值端華反對慈禧太后垂簾聽政,以「狂悖」罪名被殺,於是流傳好幾百年的樂善堂藏書多為楊紹和所得,入於海源閣中。樂善堂藏書從清初傳到端華,結合了許多著名藏書家的藏書,且乾隆大開四庫收書之際,各地藏書家均不敢藏匿,紛紛進呈,唯怡府樂善堂因宗室貴族,終未獻書,可見其書之珍祕罕見!紹和得此,不啻使海源閣藏書更臻富美,獨步中原。此外,詒晉齋、水西莊之故物海源閣亦有收藏。
  紹和著有〔儀晉觀堂詩集〕1冊、〔海源閣書目〕4冊、〔楹書隅錄、續編〕、〔宋存書室宋元秘本書目〕4卷。
  紹和死因不明,〔越縵堂日記〕謂其「暴卒」。歿後,莽於聊城西邊的田家莊,並入祀鄉賢。妻傅氏,江蘇巡撫傅公繩勛之長女,後紹和6年卒,與紹和合葬於田家莊。子一,保彝;女一,通候選訓導李孟浦。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楊紹和(1830-1875)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