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耐 - 教育百科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 |
解釋: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耐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 |
漢語拼音: | nài |
解釋: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耐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
|
注音: | |
漢語拼音: | nài |
解釋:
[動] 忍受、承受。如:「忍耐」、「吃苦耐勞」。南唐.李煜〈浪淘沙.簾外雨潺潺〉詞:「簾外雨潺潺,春意闌珊,羅衾不耐五更寒。」 [副] 經久、持久。如:「耐穿」、「耐用」。 [名] 1.古代的一種刑罰。只剃去鬢鬚而不剃髮的輕刑。《漢書.卷一.高帝紀下》:「春,令郎中有罪耐以上,請之。」 2.本事。如:「能耐」。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耐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教育部臺灣客語辭典
四縣音 |
|
海陸音 |
|
大埔音 |
|
饒平音 |
|
詔安音 |
|
南四縣 |
|
釋義:
|
|
四縣音 |
|
海陸音 |
|
大埔音 |
|
饒平音 |
|
詔安音 | |
南四縣 |
|
釋義:
|
|
詞條來源: | 教育部臺灣客語辭典_耐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教育部臺灣台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
nāi
|
解釋:
|
|
詞條來源: | 教育部臺灣台語常用詞辭典_耐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1. 古代只剃去鬢鬚而不剃髮之輕刑。同「耏」。《說文解字.而部》:「耐,罪不至髡也。」清.段玉裁.注:「古耐字從彡,髮膚之意也。杜林以為法度之字皆從寸,後改如是。」《史記.卷一一八.淮南衡山列傳.淮南王》:「徙郡國豪桀任俠及有耐罪以上,赦令除其罪。」《漢書.卷一.高帝紀下》:「春,令郎中有罪耐以上,請之。」 2. 忍受、承受。如:「忍耐」、「吃苦耐勞」。南唐.李煜〈浪淘沙.簾外雨潺潺〉詞:「簾外雨潺潺,春意闌珊,羅衾不耐五更寒。」宋.陸游〈秋興〉詩:「平生最耐事,霜雪亦滿鬢。」 3. 經久、持久。如:「耐穿」、「耐用」。《西京雜記》卷一:「瀚海梨,出瀚海北,耐寒不枯。」唐.杜甫〈人日〉詩:「樽前柏葉休隨酒,勝裏金花巧耐寒。」宋.蘇軾〈鹽官部役戲呈同事兼寄述古〉詩:「耐寒努力歸不遠,兩腳凍硬須公軟。」 4. 本事。如:「能耐」。《老殘遊記》第一八回:「我沒有這麼大的能耐!你要我去也不難,請王大爺先補了我的快班頭兒,再標一張牌票,我就去。」《官場現形記》第一回:「這方必開因見兒子有了這麼大的能耐,便說自明年為始,另外送先生四塊洋錢。」 |
|
注音: | ㄋㄞˋ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耐 |
授權資訊: |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