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主義 - 教育百科
教 | |
育 | |
主 | |
義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 educationocracy |
作者: | 王俊斌 |
日期: | 2012年10月 |
出處: | 教育大辭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面對現代化的學校教育,大家關心的問題總不免圍繞著:學校教育對學生能夠發揮何種作用?是否能達成預設成效?檢視這樣的問題,它除了涉及教育的實施「效能」(effectiveness)、政府在有限財政下對於預算編列、以及教育是否促成社會流動(social mobility)等不同層面外,將教育視為人力開發(education as man-power development),也就是以個人未來職業或相關技能習得等做為教育目的之「人力資本論」(theory of human capital),這顯然是被普遍接受的看法。這種觀點就如同Randall Collins在《文憑社會──教育與階層化的歷史社會學》(Credential Society: A Historical Sociology of Education and Stratification )一書中的分析,他指出教育普遍被認為對個人未來發展具有決定性影響。同時,與過去的學校教育與學生受教年限相較,現在學生的平均學歷不斷提高,而就學的年限也持續向後延長。解釋此一現象的可能成因,這應該是社會大眾現在普遍認可高素質人力較易得到好職業與高收入,而人力素質的高低又習慣以每個人的教育程度作為客觀判斷指標。 顯而易見,當教育程度成為重要指標時,無怪乎Collins會說「教育主義」(educationocracy) 正是支撐技術官僚政治(technocracy)的重要基礎。簡言之,為了未來能有好的職業,自然要提升個人的能力素質;然而為了證明個人具有優質的能力素質,自然要有好的畢業文憑證明;而為了有好的文憑,自然就要爭取接受更好的教育機會以取得必要的文憑證明。在這樣的因果聯結想像中,「教育主義」也就自然形成。平心而論,教育程度與從事某種職業的專業能力之間是否有必然關聯?顯然,這種聯結是日益受到質疑的。例如Collins就曾批評:把受教年限不同者之工作表現加以比較,甚至分析他的實際職業技能係從何處學得的。我們不難想見:若認為看待學生在教室中學到了什麼並能記憶多少,檢測教育程度與成功之間的關係時,我們將看出教育的技術官僚政治的詮釋,幾乎得不到任何支持。針對「教育主義」的批判,Michael Young也一樣在《未來的課程:從「新教育社會學」到學習的批判理論》(The curriculum of the future: from the "new sociology of education" to a critical theory of learning)針對新興大眾教育體制的影響進行深入分析。他認為未來以學校為本位的「教育」和以工作職場為主的「在職訓練」,它們將因大量生產的趨勢而逐漸分離。也就是說,未來學校正式教育體制的任務應該要定位為提供產品和生產的抽象知識;而未來人力需求的組織(如公司),它則應提供要員工所需的職業技能訓煉。Young這樣的說法即為所謂「分化的專門化」(divisive specialization),或許,這個說法可以視為一種對未來可能性的觀察,然而,重新思考學校教育的在整體社會體制中的功能與定位,這才是教育發展更根本的首要之務。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