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體驗教育 - 教育百科
體 | |
驗 | |
教 | |
育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 experiential education |
作者: | 林永豐 |
日期: | 2012年10月 |
出處: | 教育大辭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體驗教育(experiential education)是指透過適當的引導,讓學習者經歷一個或一系列的活動,再利用活動的經歷進行反思,進而產生學習。例如,實際演奏的音樂教育、動手做的美術教育、強調身體活動的體育課程等等,也包含以攀岩、登山為主的所謂冒險教育(adventure education)。體驗教育是一種哲學,也是一種方法。教育人員有目的地讓學生投入直接的經驗之中,並能進行重點的反思,以促使其增長知識、發展技能並澄清價值。體驗教育也受到柯漢(Kurt Hahn)所倡導的冒險教學觀的啟發。他的教學模式以體驗為基礎,設計一系列活潑、有趣、緊張刺激、富有挑戰性的活動,讓指導員帶領學生逐步挑戰完成,以幫助學生探索自己、突破自己、接納自己、並增進團體互動的經驗。 體驗學習有賴於慎選活動的經驗,並加以反思、批判地分析與綜合。學習者必須能主動投入、採取行動、做出判斷、並充分了解可能的結果。此外,體驗教育還具有下述特色:首先,體驗活動大多不是個人單獨所能完成的,需要團隊的合作,也因此有助於促進積極的人際互動,並培養領袖氣質與能力;其次,體驗活動也提供直接經驗的機會,利用親身參與活動的體驗,不管是問題解決或失敗挫折的經歷,都能從做中學;最後,體驗活動往往十分活潑有趣,充滿刺激,可充分激發成員參與與挑戰的勇氣與動機。 體驗教育的基礎之一,是重視經驗的教育傳統。強調經驗的進步主義教育肇始於杜威(J. Dewey),他於1897年創立的實驗學校,強調採用活動方案做為學習的主要方式。杜威認為經驗是認知的主要來源,而教育應該是協助學生心智連續的成長過程,直至全面的發展。經驗學習是學習者直接與正在學習的事物接觸,由此獲得意義,增進洞見,以便將經驗用於以後的新情境。其學習過程一般均採用Kolb(1984)的看法,分為具體經驗、反省的觀察、抽象的概念化和主動的試驗等四個步驟。簡言之,活動課程乃以學生為中心,故又稱經驗課程。此一概念在當代的職業教育中也受到重視,如英國1980年代後期所發展的技職教育課程方案(Technical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Initiative, TVEI),強調學習應透過經驗,而不是經由書本或講授。 不過,體驗教育或經驗課程亦有可能流於玩樂和遊戲活動的拼湊,且活動本身缺少連續性,流於表面的快樂、膚淺和形式,因而不能有系統的發展兒童的心理過程,對於認知與情意的發展幫助有限。此外,體驗教育往往強調直接的經驗,如果只重視這種教育,可能限制了學生對抽象思考的認識與學習,反而有礙其他重要能力的培養。吳清山(2003)。體驗學習的理念與策略。教師天地,127,14-22 歐用生(2002)。快樂學習或安樂死,體驗學習的批判教育學意涵。課程與教學季刊,5(4),107-124 Renzulli, J. (1977). The Enrichment Trial Model. N. Y.: Creative Learning Press. |
|
參考資料: 吳清山(2003)。體驗學習的理念與策略。教師天地,127,14-22 歐用生(2002)。快樂學習或安樂死,體驗學習的批判教育學意涵。課程與教學季刊,5(4),107-124 Renzulli, J. (1977). The Enrichment Trial Model. N. Y.: Creative Learning Press.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體驗教育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