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胞 - 教育百科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解釋:
  1. ㄊㄨㄥˊㄈㄨˋㄇㄨˇㄙㄨㄛˇㄕㄥ˙ㄉㄜㄖㄨˊ:「ㄅㄠㄒㄩㄥ」、「ㄅㄠㄇㄟˋ」。
  2. ㄊㄨㄥˊㄍㄨㄛˊㄐㄧㄚㄏㄨㄛˋㄊㄨㄥˊㄓㄨㄥˇㄗㄨˊ˙ㄉㄜㄖㄣˊㄖㄨˊ:「ㄇㄧㄣˊㄅㄠㄨˋㄩˇ」、「ㄑㄩㄢˊㄍㄨㄛˊㄊㄨㄥˊㄅㄠ」。
  3. ㄅㄠㄇㄨˇㄊㄧˇㄓㄨㄥㄅㄠㄗㄞˋㄧㄥㄦˊㄨㄞˋㄇㄧㄢˋ˙ㄉㄜㄅㄛˊㄇㄛˊ
  4. ㄒㄧˋㄅㄠㄍㄡˋㄗㄠˋㄕㄥㄨˋㄊㄧˇ˙ㄉㄜㄐㄧㄅㄣˇㄉㄢㄨㄟˋㄧㄡˊㄒㄧˋㄅㄠㄏㄜˊㄒㄧˋㄅㄠㄓˊㄏㄢˋㄒㄧˋㄅㄠㄇㄛˊㄙㄨㄛˇㄗㄨˇㄔㄥˊ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胞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bāo
解釋:
  1. 胎衣。包裹在胎兒外面的薄膜。
    【例】胞衣
  2. 同父母所生的。
    【例】胞兄、胞妹、同胞兄弟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胞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bāo
解釋:
[名]
1.胞衣。包裹在胎兒外面的薄膜。《漢書.卷九七.外戚傳下.孝成趙皇后傳》:「宮曰:『善臧我兒胞,丞知是何等兒也!』」唐.顏師古.注:「胞謂胎之衣也。」
2.同父母所生的兄弟姊妹。《文選.東方朔.答客難》:「同胞之徒,無所容居、其故何也?」
3.今稱同國或同民族的人。如:「同胞」。
4.病瘡。《戰國策.楚策四》:「夫癘雖癰腫胞疾,上比前世,未至絞纓射股。下比近代,未至擢筋而餓死也。」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胞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_胞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pau
屬性: 單字不成詞者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胞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1. 胎衣。包裹於胎兒外之薄膜。《說文解字.包部》:「胞,兒生裹也。」清.段玉裁.注:「胞謂胎衣。」《漢書.卷九七.外戚傳下.孝成趙皇后》:「宮曰:『善臧我兒胞,丞知是何等兒也!』」唐.顏師古.注:「胞謂胎之衣也。」《南史.卷四五.列傳.王敬則》:「母為女巫,常謂人云:『敬則生時胞衣紫色,應得鳴鼓角。』」

2. 同父母所生之兄弟姊妹。漢.東方朔〈答客難〉:「同胞之徒無所容居,其故何也?」唐.李善.注引蘇林曰:「音胞胎之胞,言親兄弟也。」宋.張載〈西銘〉:「民吾同胞,物吾與也。」《通俗常言疏證.家族.父子天性》引《合縱記劇》:「同胞是嫡親,父子出天性。」

3. 同國或同民族者。如:「大陸同胞」。《文明小史》第三四回:「可不是呢?我們生在這一群人的中間,總要盼望同胞發達才好。」

4. 病瘡。《戰國策.楚策四》:「夫癘雖癰腫胞疾,上比前世,未至絞纓射股。下比近代,未至擢筋而餓死也。」

注音: ㄅㄠ
資料來源: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胞
授權資訊: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相關閩南語 相關客家語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