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能力層次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Ability Level
作者: 張文華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能力層次是指一個人在從事某些體力或腦力活動時所展現的才能。有些學者也認為這是指一個人能展現出多少才能的潛力,而展現於外的才能,則與這個人被誘出的動機有關。在能力的相關議題上,最常被討論的,是遺傳與教育所產生的影響。愈低等的生物,其能力與遺傳的關係越密切。在教學實務中,能力常視同性向(aptitude),即代表一個人獲取新知識、新技能的潛力。智力(intelligence)是性向中廣為人知的一類,在現代理論中,能力、性向、智力常一併被提出討論,有時則被視為是同義詞。
  學生的能力層次,常以其智力測驗的結果來代表,如一般心理能力(general mental ability),推理能力,由經驗中得益的能力,學習能力,調適能力,抽象思考能力,辨識關聯性的能力等,包括的內容範圍則又依學派或理論基礎而有不同。某一智力測驗的測試結果是否可被接受,通常視受試者的測驗結果能否成功預測其學習成果而定。所以從事教學研究者常用智力測驗的結果,來設定對學生的合理期望,並診斷學生的學習困難所在。智(能)力測驗與成就測驗的主要區分方法是:智(能)力測驗通常在接受教學前進行,而成就測驗則主要在教學後進行。
  有研究顯示所採用的教學策略或特定學程,有時會與學習者的性向產生交互作用(aptitude-treatment interaction)。例如,類比教學策略與學習者的邏輯思考能力有交互作用。因此在選用教學策略或特定學程的時候,應多加注意適時調整或選用適當者來施教。
  對學習能力的研究,有認知關聯取向(cognitive-correlated approach)和任務分析取向(task-analytic approach)兩派。前者著重於載明受試者的訊息處理(information-processing)能力;後者則著重於辨識出受試者在進行特定任務時,所使用的訊息處理組成(components)。前者常用於口語(verbal)能力的探討;後者則在歸納能力的研究上卓然有成。
  對學習能力、性向採用認知過程的角度來探討,是將個人的學習過程、學習策略及所具有的知識,改視為一種動態的差異,而非如以往利用精神測量的取向時,認為學習能力是靜態的,且以量的方式來進行探討。這種新的取向,已促成了對認知過程進行訓練的相關研究。同時,這也造成了對評量的不同看法,甚至認為以往發展出之能力測驗,應有不同的使用方法、目的。在評量過程中,如果給予受試者某些協助,就能得到不同的測試結果。因此,受試者未得協助時的測驗結果與受到協助時的測驗結果間的成績差距,可做為教學時的參考,讓教師找出學習者的困難所在,進行重點教學。
  在科學教學及研究中,較強調的能力有解題策略中的分析策略(analytic strategies),及皮亞傑(Jean Piaget, 1896~1980)能力發展研究中,各階段所包含的項目。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能力層次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