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鄔柏塔舞蹈劇場 - 教育百科
鄔 | |
柏 | |
塔 | |
舞 | |
蹈 | |
劇 | |
場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 Wuppertal Tanztheater |
作者: | 尹曼娜 |
日期: | 2004年11月 |
出處: | 舞蹈辭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舞團,於1973年由德國匹娜.包許(Pina Bausch, 1940-)創立,目前約有三十一個固定團員,團員國籍多達十六個國家。匹娜.包許被譽為當代最具影響力的編舞家,1940年出生於德國萊茵工業區索林根巿(Solingen),十四歲進入福克旺學校就讀,師承柯特.尤斯(Kurt Jooss)。1959年進入紐約茱莉亞學院,隨保羅.泰勒(Paul Taylor)、荷西.李蒙(José Limón)、安東尼.都鐸(Antony Tudor)等大師習舞。並加入保羅.薩那薩多和唐雅.佛依兒(Paul Sanasardo and Donya Feuer)的舞團。同一時期亦受聘加入「新美國芭蕾舞團」(New American Ballet)和紐約大都會歌劇院。1962年返德國,加入新成立的「福克旺舞團」擔任首席舞者,1968年嘗試編舞工作,翌年接任該團藝術指導,同年奪得科隆編舞大賽首獎;1973年創辦了「匹娜.包許鄔柏塔舞蹈劇場」擔任藝術指導至今。舞團以鄔柏塔為創作基地,並吸引了眾多表演者前往取經,匹娜及其劇場已風靡了歐美各國。她的作品極具個人風格和強烈創作理念,她說過:「人就是我創作的泉源」;在和舞者工作時,她常提出「舞蹈從何時、何處開始」的問題,讓舞者思考,她經常只提出一些編舞構想,讓舞者們自由發揮,再慢慢匯集成一支舞蹈作品。舞蹈語彙取材自平常生活的自然動作,亦有台詞、歌唱等文字表現,更經常重複一些簡單動作,並提出甚多的問題讓觀眾思考。匹娜.包許作品有1974年的《費里茲》、《金牛座上的女神》、《我來帶你到轉角處》、《慢板》。1975年的《奧菲爾斯與尤里迪斯》、《春之祭》。1976年的《七大罪》,1977年的《藍鬍子》、《來與我共舞》、《萊娜特移民》。1978年的《他牽著她的手,領她進城堡,其他人跟隨……》、《穆勒咖啡館》、《接觸地帶》。1979年的《詠歎調》、《貞潔傳說》。1980年的《1980 ── 碧娜.鮑許舞作》、《手風琴》。1982年的《華爾滋》、《康乃馨》。1984年的《我們聽到山上傳來一聲尖叫》。1985年的《漆黑中的兩根煙》。1986年的《勝利者》。1987年的《祖先》。1989年的《女皇的悲歌》、《帕勒摩,帕勒摩》。1991年的《舞蹈之夜 》。1993年的《與船共處》。1994年的《悲劇》。1995年的《舞》。1996年的《唯有你》。1997年的《匹娜.包許新舞劇》。2000年於雪梨舉行的奧運藝術節《Masurca Fogo》等。 |
|
參照: 國立中正文化中心節目單 1997及Horst Koegler《The Concise Oxford Dictionary of Ballet 1987》.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鄔柏塔舞蹈劇場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