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司貝斯柴瓦,歐茄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Spessivtseva, Olga Alexandrovna (1895-1991)
作者: 謝庭芝
日期: 2004年11月
出處: 舞蹈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人名。俄裔美籍舞蹈家,她生於羅斯托夫(Rostov),出身聖彼德堡帝國舞蹈學院,天生的優雅及美貌,在瑪麗劇院(Théâtre Marie)演出後很快的為人所注目。在她畢業前,已有不少文壇名人如:斡林斯基(Volinsky)或雷文松(Levinson)撰寫關於她的文評。1913年畢業,以其獨特的風格,三年後成為首席舞者。年紀輕輕就已獲得觀眾的熱愛,專精於純古典舞蹈而拒絕接觸任何新的變革。有一天佛金(Fokine)想邀她在他的芭蕾舞作中擔任要角,她說:「我不懂您的風格!」而拒絕了他。1916年狄亞格烈夫(Diaghilev)聘她到美國巡迴演出,在《玫瑰花魂》(le Spectre de la Rose)中和尼金斯基(Nijinsky)搭擋 演出,留下令人難忘的一幕。在大革命聲中回到俄國,重新在瑪麗劇院獻藝。她真正的藝術晉升是從1918年開始在許多著名的舞作中挑大樑,例如:《愛思默瑞達》(Esmeralda)及《吉賽兒》(Giselle)。為了演好《吉賽兒》,她到精神病院觀察病人的生活,試著揣摩他們的心境,將病人的憂鬱,溫柔溶入角色,栩栩如生的演活了此劇。1920年春天,她正式成為舞蹈明星,但隨即得重病被迫修養一整年。1921年她獲准到國外,狄亞格烈夫邀她在倫敦演出《睡美人》(la Belle au Bois Dormant)中的《歐羅拉》(Aurore)公主。1923年被邀請到布宜諾斯艾利斯佛金主持下的科隆劇院(Théâtre Colon)演出,稍後回俄國,直到1924年再度離開祖國,從此不再回去過。她被延聘到巴黎歌劇院(Opéra de Paris)演出《吉賽兒》,在彩排期間,因為剛開始有點害羞,加上穿著簡樸,曾使觀眾驚訝與失望,但沒多久,他們即陶醉在她的舞姿中,甚至有人感動的掉淚。1926年她離開巴黎歌劇院,應聘到狄亞格烈夫舞團,到義大利巡迴演出,接著到蒙地卡羅歌劇院(Theatre de Monte-Carlo)演出巴蘭欽(Balanchine)所編的《母貓》(la Chatte)。隨後狄亞格烈夫將此劇在巴黎推出,可惜司貝斯柴瓦和團長意見不合拒跳,最後被迫由艾麗絲.尼基緹娜(Alice Nikitina)代替。1929年夏天,她獲假到倫敦加入俄國芭蕾舞團的演出,同年八月狄亞格烈夫去世,舞團解散,九月五號,司貝斯柴瓦回到巴黎歌劇院直待到1932年春,接著和佛金在布宜諾斯艾利斯工作了六個月。1934年秋天和俄國古典芭蕾舞團(les Ballets Russes Classiques)到奧地利。在這次演出中,她意識到自己的瘋狂。1935年六月,在喜劇歌劇院(Opera Comique)演出後,她決定退出舞台,但她仍實踐她的承諾於1937年和艾卡特麗娜.嘉藍大(Ekaterina Galantha)在布宜諾斯艾利斯短期演出。大戰期間,她隱居美國,在精神狀況惡化下,可能曾在紐約附近的療養院醫治,過著離群索居的日子。恩利可.卻革堤(Enrico Cecchetti)曾說:「帕芙洛娃和司貝斯柴瓦就像蘋果分成兩半,一邊蒼白,另一邊受到日曬」;狄亞格烈夫回說:「我比較喜歡歐茄,因為我覺得她有著非常敏感而深沉的靈魂,她的舞藝比帕芙洛娃更精緻,更純煉……」。而實際上,至今沒有任何人對司貝斯柴瓦為二十世紀最偉大的浪漫舞蹈家質疑。
參照:
Marie-Françoise Christout《Le Ballet Occidental, naissance et métamorphoses ⅩⅥe-ⅩⅩe siècles》1995、Martha Bremser《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of Ballet》1993、Anatole Chujoy & P. W. Manchester《The Dance Encyclopedia》1967、Barbara Noami & Cohen-Stratyner《Biographical Dictionary of Dance》1982.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司貝斯柴瓦,歐茄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