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藏書章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劉兆祐
日期: 1995年12月
出處: 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唐代以前,就有把印章鈐在圖書的情形。唐代王建〔王司馬集.宮詞一百首〕中云:「集賢殿裡圖書滿,點勘頭邊御印同。真跡進來依數字,別收鎖在玉函中。」可見集賢殿裡的圖書,已鈐有帝王的印章。到了宋代,由於私家藏書風氣很盛,藏書章的使用,就更加普遍了。藏書章的功用,最主要是為了識別收藏品,所以最常見的印文是「某某珍藏」或「某某齋祕藏」等字樣。印文除了收藏者的姓名、字號或室名外,有的也刻上里籍或家世的。例如清代阮元有「闕里阮孔經樓」、「孔子七十三代長孫女」二枚藏書章,原來阮氏繼室孔夫人是孔子的後代,孔夫人著有〔唐宋舊經樓稿〕一書,世號經樓夫人的緣故。到了後來,藏書章的功用,不止於識別收藏者而已,凡是借讀、校勘、審定、題跋一書,也都鈐上印章。藏書章的形狀很多,有長方形、正方形、圓形、橢圓形、葫蘆形及不規則形等。銘文有陽文的,有陰文的,也有半陽半陰的,有周邊鐫上花紋的。至於印文的內容,更是多樣化:有的把告誡子孫的話,做為銘文,例如明代祁承 有一枚藏書章的銘文是:「澹生堂中儲經籍,主人手校無朝夕,讀之欣然忘飲食。典衣市書恆不給,後人但念阿翁癖,子孫益之守勿失。」有時用藏書印來彰顯藏品的珍貴,例如清代張蓉鏡有一枚藏書印是「虞山張蓉鏡鑒定宋刻善本」。有時候把生平遭遇寫在藏書章裡,例如清代黃丕烈有一枚藏書章是「廿止醒人」,原來黃氏在乾隆甲寅59年(1794)遭父喪,乙卯60年遭火災,日困一日,到了嘉慶乙亥20年(1815),正好是20年,有一天讀了陶淵明的〔止酒詩〕。這首詩共有20個「止」字,黃氏認為惡夢做了20年該醒止了,所以就刻了這麼一枚藏書章。由於藏書章的印文每每蘊藏豐富的文獻,所以後代的學者,藉著藏書章的銘文,可以考訂藏書家的書籍、室名、藏書特色及圖書遞藏、校勘及審訂的經過,有助於圖書的研究。藏書家通常有多枚藏書章,如明代的項元汴和清代的張蓉鏡,都以藏書章多而名聞書林。項氏的藏書章有「寄款」、「退密」、「墨林山人」、「世濟美堂」、「傳家永寶」、「神游心賞」、「古檇李狂儒」、「墨林山房史籍印」、「世美堂」、「古狂」等。項氏常在圖書上漫無限制的鈐得纍纍滿葉,蓋住了文字,破壞了版面的美觀,後人譏笑他這種做法,就像晉朝的石崇,為了擔心用明珠精繆聘得的美人改嫁,把美人的面孔刺上記號那樣的殘酷。所以藏書章的使用,也要講究方法。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藏書章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