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蜂 - 教育百科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解釋:
  1. ㄧˋㄓㄨㄥˇㄧㄡˇㄨㄟˇㄘˋ˙ㄉㄜㄎㄨㄣㄔㄨㄥˊㄏㄨㄟˋㄈㄟㄔㄤˊㄑㄩㄣˊㄐㄩㄧˋㄑㄧˇㄖㄨˊ:「ㄏㄨㄤˊㄈㄥ」、「ㄇㄧˋㄈㄥ」、「ㄏㄨˇㄊㄡˊㄈㄥ」。
  2. ㄈㄥㄩㄥˇㄖㄨˊㄈㄥㄅㄢㄩㄥˇㄐㄧㄣˋㄌㄞˊㄅㄧˇㄩˋㄓㄨㄥˋㄉㄨㄛㄖㄨˊ:「ㄈㄥㄩㄥˇㄦˊㄓˋ」、「ㄈㄥㄩㄥˇㄦˊㄌㄞˊ」。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蜂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fēng
解釋:
  1. 昆蟲綱膜翅目蜂類的泛稱。共含六科,約一萬二千多種。體長約一至三公分,會飛,多有毒刺,能螫人,常群居。較常見的有蜜蜂、黃蜂等。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蜂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fēng
解釋:
[名]
昆蟲綱膜翅目蜂類的泛稱。共含六科,約一萬二千多種。體長約一至三公分,會飛,多有毒刺,能蜇人,常群居一起。較常見的有蜜蜂、黃蜂等。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蜂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相關資料連結
釋義: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_蜂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phang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1. [[名] ] 昆蟲名。頭部有兩個大複眼和三個單眼,視力強,有一對觸角。種類多,經常群聚生活,居於蜂巢中,有毒刺,會螫人。
同義詞: 蜜蜂
音讀: hong
屬性: 單字不成詞者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蜂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1. 昆蟲綱膜翅目蜂類之泛稱,種類繁多。體長約一至三公分,會飛,多有毒刺,能蜇人,常群居。較常見之種類有蜜蜂、黃蜂等,同「蠭」、「𧒒」。《說文解字.部》:「蠭(蜂),飛蟲螫人者。」《玉篇.虫部》:「蠭(蜂),螫人飛蟲。」唐.賈島〈贈牛山人〉詩:「鑿石養蜂休買蜜,坐山秤藥不爭星。」明.梁辰魚《浣沙記》第一七齣:「你見那春光明媚,風景晴和,翩翩浪蝶狂蜂,陣陣游絲飛絮。」

2. 成群。如「蜂聚」。《史記.卷一五.六國年表》:「矯稱蜂出,誓盟不信,雖置質剖符猶不能約束也。」《漢書.卷三一.陳勝項籍傳.項籍》:「今君起江東,楚蠭起之將皆爭附君者。」唐.顏師古.注:「蠭,古蜂字也,蠭起,如蠭而起,言其眾也。」《紅樓夢》第九回:「墨爾遂掇起一根門閂,掃紅、鋤藥手中都是馬鞭子,蜂擁而上。」

3. 「蜂午」:形容雜沓的樣子。《說文解字.夂部》「夆」字:「夆,啎也。」清.段玉裁.注:「午部曰:『啎,逆也。』夆訓啎,猶逢迎,逆、遇、遻互相為訓。」《集韻.平聲.鍾韻》:「夆,《說文》:『啎也。』《爾雅》:『甹夆,掣曳也。』或作蜂。」《漢書.卷三六.楚元王傳.劉向》:「水、旱、饑,蝝、螽、螟蜂午並起。」唐.顏師古.注:「如淳曰:『蜂午,猶雜沓也。』」亦作「夆啎」。

注音: ㄈㄥ
資料來源: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蜂
授權資訊: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相關閩南語 相關客家語 蜂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