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教育歷程:基本要素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Educational Process: Essential Factors
作者: 馮朝霖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在教育歷程中,杜威(John Dewey, 1859~1952)發現兩個基本要素,分別是心理的和社會的要素。一方面各個兒童具有天賦的能力、才能;另一方面,社會領域包含了全部的活動、制度、風俗習慣及態度。
  1.個人的要素:教育隨著兒童的活動而開始,如果他沒有正常的活動能力,則他也沒有受教育的可能。杜威解釋道:「教育應從心理學上對兒童能力、興趣及習慣的見解開始;此等能力、興趣、習慣必須加以解釋-我們必須知道它們的含義為何。它們必須譯成其社會同義的名詞-變成合乎其社會地位的名詞。」杜威認為本能只是活動的傾向,只有在社會的情境中能見諸於行動時,才可發展成真正的品格,而兒童的天性也是經由社會活動所構成的。杜威提及四種此類本能是教育的基礎,分別是:溝通的興趣,探究事物的興趣,創作或建設的興趣,以及藝術表現的興趣。這些興趣都在從事種種社會活動中發揮功用,如尋覓食物、居住、衣服等。這些就是實現人類有機體及社會進化的活動,因此必須成為學校的課程。
  2.社會的要素:人們常誤解社會與個人的關係。個人被視為獨立存在的實體;而社會則是許多獨立個人的組合,他們聚在一起構成一個組織。但在杜威眼中,個人不是脫離社會的存在體,若沒有社會,則一個人不能生存。人是一種有機體,在與同伴的關係中,人的各種能力獲得發展或產生有效的活動。在獲得特有的社會活動、反應及行為模式的過程中,使兒童成為人,而且是成為一個社會的人。另一方面,社會不只是許多個人聚在一起的組織而已,社會的有機生活、行動及目的,在個人身上再現;這種再現的發生,使兒童對於其所屬社會的目的、觀念及態度等,能夠了解、分辨並取為己有。社會的交往、相互關係及影響,在個人活動的進化中扮演重要角色。若是沒有這種關係,則沒有一種能力能得到發展。是故,知識只因社會的意義,才具有重要性,如語言為社會溝通的工具,因此在教育上的地位乃十分重要。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教育歷程:基本要素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