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角色實現型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Role Achiever
作者: 徐享良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艾利克森(E.H. Erikson)為心理社會理論的創立者。其理論特點有三:一是重視個體一生的發展。他將人生發展分為八期,各期的心理社會特徵依序為:信任對不信任(嬰兒期,出生到周歲)、自主對羞愧與懷疑(兒童初期,一至三歲)、自動自發對退縮內疚(學前期,三至六歲)、勤勉對自卑(兒童期,六至十二歲)、自我認定與角色混淆(青春期,十二至二十歲)、親蜜對孤獨(成年期,二十至三十歲)、活力對頹廢(中年期,三十至六十五歲)、完美對絕望(晚年期,六十五歲以後)。二是認為每個發展階段,都對個人生理成長有影響,亦即社會及心理因素影響個人成長。三是文化水準、社會期望和機會,都對個體的發展有重大影響。
  兒童期的勤奮進取是青年期自我認定的基礎。依據馬西亞(J.E. Marcia)的觀點,由於職業的選擇和定向對自我認定的形成極為重要,若兒童期的個體能夠勤奮進取努力不懈,則個體到了青年期對自我價值和習得的技能必有信心,則透過成功的職業選擇,必能發展積極的自我認定。他們知道如何為自己做些重要決定,因為他們擁有認知能力、生理漸趨成熟,加上社會的期待,他們會建立成人生活及職業生涯計畫。成功的自我認定有助於以後各期的發展。
  馬西亞就青春期自我認定的發展區分為四個型態:角色實現型、角色模糊型(role diffusion)、角色早定型(role foreclosure)、 角色延緩型(role moratorium)。(參見「角色模糊型」、「角色早定型」、「角色延緩型」)。
  角色實現型是指成功地達成自我認定、化解自我認定的危機,明確地對個人的意識形態及職業做出決定,並成為成年期生活的重心。角色實現型有明確的自我觀念,並肯定自己追尋的方向,其角色之實現也符合過去發展的經驗。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角色實現型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