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詭 - 教育百科
ˇ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解釋:
  1. ㄑㄧㄓㄚˋ˙ㄉㄜㄐㄧㄠˇㄏㄨㄚˊ˙ㄉㄜㄖㄨˊ:「ㄍㄨㄟˇㄐㄧˋ」、「ㄍㄨㄟˇㄘㄜˋ」。
  2. ㄑㄧˊㄧˋㄊㄜˋㄕㄨㄖㄨˊ:「ㄍㄨㄟˇㄧˋ」、「ㄍㄨㄟˇㄇㄧˋ」。
  3. ㄨㄟˊㄈㄢˇㄨㄟˊㄅㄟˋㄖㄨˊ:「ㄧㄢˊㄒㄧㄥˋㄒㄧㄤㄍㄨㄟˇ」。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詭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guǐ
解釋:
  1. 欺詐的、狡猾的。
    【例】詭計、詭策
  2. 奇異、特殊。
    【例】詭異、詭譎、詭祕
  3. 不依常理的。
    【例】詭辯
  4. 違反、違背。
    【例】言行相詭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詭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guǐ
解釋:
[動]
1.責求、要求。《說文解字.言部》:「詭,責也。」《後漢書.卷七六.循吏傳.孟嘗傳》:「先時宰守並多貪穢,詭人採求,不知紀極,珠遂漸徙於交阯郡界。」
2.違反、違背。如:「言行相詭」。《文選.班固.幽通賦》:「變化故而相詭兮,孰云預其終始。」
[形]
1.欺詐、狡猾。如:「詭計」、「詭策」。《孫子.計》:「兵者,詭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
2.奇異、特殊。如:「詭異」、「詭譎」。《管子.法禁》:「詭俗異禮,大言法行。」《南史.卷五五.康絢傳》:「水中怪物,隨流而下,或人頭魚身,或龍形馬首,殊類詭狀,不可勝名。」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詭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_詭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khuí
屬性: 單字不成詞者
音讀: kuí
屬性: 單字不成詞者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詭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1. 責求、要求。《說文解字.言部》:「詭,責也。」《後漢書.卷七六.循吏傳.孟嘗》:「先時宰守並多貪穢,詭人採求,不知紀極,珠遂漸徙於交阯郡界。」《新唐書.卷一九六.隱逸列傳.序》:「然放利之徒,假隱自名,以詭祿仕,肩相摩於道,至號終南、嵩少為仕塗捷徑,高尚之節喪焉。」

2. 欺詐、狡猾。如:「詭計」、「詭策」。《孫子.計》:「兵者,詭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儒林外史》第五一回:「拔山扛鼎之義士,再顯神通;深謀詭計之好徒,急償夙債。」

3. 假裝、冒充。《新唐書.卷九七.列傳.魏徵》:「隋亂,詭為道士。」宋.蘇軾〈應詔論四事狀〉:「詭冒姓名,朋欺上下。」

4. 違反、違背。《呂氏春秋.審應覽.淫辭》:「言行相詭,不祥莫大焉。」漢.班固〈幽通賦〉:「變化故而相詭兮,孰云預其終始。」

5. 差異、不同。《淮南子.說林》:「衡雖正必有差,尺寸雖齊必有詭。」晉.木華〈海賦〉:「瑕石詭暉,鱗甲異質。」

6. 怪異、特殊。如:「詭異」、「詭譎」。《管子.法禁》:「詭俗異禮,大言法行。」《南史.卷五五.列傳.康絢》:「水中怪物,隨流而下,或人頭魚身,或龍形馬首,殊類詭狀,不可勝名。」

注音: ㄍㄨㄟˇ
資料來源: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詭
授權資訊: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相關閩南語 相關客家語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