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負 - 教育百科
ˋ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解釋:
  1. ㄧˇㄐㄧㄢㄅㄟㄨˋㄖㄨˊ:「ㄈㄨˋㄒㄧㄣ」、「ㄈㄨˋㄐㄧㄥㄑㄧㄥˇㄗㄨㄟˋ」。
  2. ㄅㄟˋㄑㄧˋㄨㄟˊㄅㄟˋㄖㄨˊ:「ㄍㄨㄈㄨˋ」、「ㄨㄤˋㄈㄨˋㄧˋ」。
  3. ㄩˇㄓㄥˋㄒㄧㄤㄈㄢˇㄖㄨˊ:「ㄈㄨˋㄉㄧㄢˋ」、「ㄈㄨˋㄐㄧˊ」、「ㄈㄨˋㄕㄨˋ」。
  4. ㄆㄧㄥˊㄓㄤˋㄖㄨˊ:「ㄗˋㄈㄨˋ」。
  5. ㄉㄢㄏㄜˋㄔㄥˊㄉㄢㄖㄨˊ:「ㄕㄣㄈㄨˋㄓㄨㄥˋㄖㄣˋ」。
  6. ㄎㄠˋㄅㄟˋㄉㄨㄟˋㄖㄨˊ:「ㄈㄨˋㄕㄢㄇㄧㄢˋㄏㄞˇ」。
  7. ㄗㄠㄕㄡˋㄖㄨˊ:「ㄈㄨˋㄕㄤ」。
  8. ㄒㄧㄤˇㄧㄡˇㄖㄨˊ:「ㄙㄨˋㄈㄨˋㄕㄥˋㄇㄧㄥˊ」。
  9. ㄎㄨㄟㄑㄧㄢˋㄊㄨㄛㄑㄧㄢˋㄖㄨˊ:「ㄈㄨˋㄓㄞˋ」。
  10. (10)ㄅㄞˋㄖㄨˊ:「ㄕㄥˋㄈㄨˋㄈㄣㄇㄧㄥˊ」、「ㄅㄨˋㄈㄣㄕㄥˋㄈㄨˋ」。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負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解釋:
  1. 憑恃、憑藉。
    【例】自負
  2. 以肩背物。
    【例】負薪、負笈、負荊請罪
  3. 擔荷、承擔。
    【例】負責、負荷、身負重任
  4. 享有。
    【例】久負盛名
  5. 遭受。
    【例】負傷
  6. 虧欠、拖欠。
    【例】負債
  7. 背棄、違背。
    【例】辜負、負心、忘恩負義
  8. 失敗。
    【例】勝負分明、不分勝負
  9. 數目小於零的。與「正」相對。
    【例】負數
  10. 得到電子的。與「正」相對。
    【例】負電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負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解釋:
[動]
1.憑恃、憑藉。《說文解字.貝部》:「負,恃也。」《左傳.襄公十四年》:「昔秦人負恃其眾,貪於土地,逐我諸戎。」《北史.卷一二.隋煬帝本紀.史臣曰》:「負其富強之資,思逞無厭之欲。」
2.靠、背對。如:「負山面海」。
3.以肩背物。如:「負薪」、「負荊請罪」。《韓非子.喻老》:「王壽負書而行,見徐馮於周塗。」
4.擔荷、承擔。如:「身負重任」。
5.享有。如:「久負盛名」。
6.虧欠、拖欠。如:「負債」。《漢書.卷八○.宣元六王傳.淮陽憲王劉欽傳》:「負責數百萬,願王為償。」
7.背棄、違背。如:「辜負」、「忘恩負義」。唐.李白〈白頭吟〉:「古來得意不相負,祗今惟見青陵臺。」《喻世明言.卷八.吳保安棄家贖友》:「今彼在生死之際,以性命托我,我何忍負之?」
8.遭受。如:「負傷」。
[名]
1.責任。如:「如釋重負」。
2.失敗。如:「勝負分明」、「不分勝負」。
[形]
與正相反的。如:「負電」、「負極」、「負數」。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負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_負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1. [[動] ] 背、擔。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負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1. 憑恃、憑藉。《說文解字.貝部》:「負,恃也。」《左傳.襄公十四年》:「昔秦人負恃其眾,貪於土地,逐我諸戎。」《北史.卷一二.隋本紀.煬帝》:「負其富強之資,思逞無厭之欲。」

2. 靠、背對。如:「負山面海」。《漢書.卷六四上.嚴朱吾丘主父徐嚴終王賈傳.主父偃》:「使天下飛芻輓粟,起於黃、腄、琅邪負海之郡,轉輸北河,率三十鍾而致一石。」晉.陸機〈齊謳行〉:「營丘負海曲,沃野爽且平。」

3. 以肩背物。如:「負薪」、「負荊請罪」。《禮記.少儀》:「問士之子長幼,長則曰能耕矣,幼則曰能負薪。」《韓非子.喻老》:「王壽負書而行,見徐馮於周塗。」

4. 擔荷、承擔。如:「身負重任」。《書經.大禹謨》:「負罪引慝,祇載見瞽瞍。」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史傳》:「然史之為任,乃彌綸一代,負海內之責,而嬴是非之尤,秉筆荷擔,莫此之勞。」

5. 享有。如:「久負盛名」。唐.韓愈〈答陳生書〉:「今之負名譽享顯榮者,在上位幾人。」

6. 虧欠、拖欠。如:「負債」。《漢書.卷八○.宣元六王傳.淮陽憲王劉欽》:「負責數百萬,願王為償。」《文明小史》第一七回:「朝廷化了千萬金錢,設立海軍,甲午一役,未及交綏,遽爾一敗塗地,推原禍始,不能不追咎合肥之負國太甚。」

7. 背棄、違背。如:「辜負」、「忘恩負義」。《漢書.卷七六.趙尹韓張兩王傳.韓延壽》:「接待下吏,恩施甚厚而約誓明。或欺負之者,延壽痛自刻責:『豈其負之,何以至此?』」唐.李白〈白頭吟〉:「古來得意不相負,祗今惟見青陵臺。」《喻世明言.卷八.吳保安棄家贖友》:「今彼在生死之際,以性命托我,我何忍負之?」

8. 遭受。如:「負傷」。

9. 責任。《穀梁傳.昭公二十九年》:「昭公出奔,民如釋重負。」南朝梁.沈約〈齊明帝諡議〉:「流涕而膺寶位,如就重負。」

10. 輸,與「勝」相對。如:「勝負分明」、「不分勝負」。漢.王充《論衡.物勢》:「亦或辯口利舌、辭喻橫生為勝,或詘弱綴跲、蹥蹇不比者為負。」

11. 不當、缺失。《後漢書.卷四.孝和帝紀》:「今廢慢懈弛,不以為負。」

12. 與正相對。如:「負電」、「負極」、「負數」。

注音: ㄈㄨˋ
資料來源: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負
授權資訊: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相關客家語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