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梅貽琦 - 教育百科
梅 | |
貽 | |
琦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 林萬義 |
日期: | 2000年12月 |
出處: | 教育大辭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梅貽琦(1889~1962)字月涵,河北省天津市人;祖籍江蘇省武進縣。前清光緒三十一年(1904)入南開學堂(初名敬業中學)就讀;四年後畢業,獲得保送入保定高等學堂;次年,參加美國「庚子賠款」留美學生考試,獲錄取,同年十月赴美。暫入麻州格洛頓(Groton)中學補習,宣統二年(1910),進入麻州吳士脫工科大學(Worcester Polytechnic Institute)攻讀,於民國三年(1914)畢業,獲工學士學位歸國。四年(1915),應聘清華學校任教;十年(1921)休假,赴美進修;翌年七月返校,任物理系主任;十五年(1926),兼任教務長。民國十七年(1928)九月,清華學校改名國立清華大學,由原隸外交部,改由教育部管轄;十一月,赴美國擔任清華大學留美學生監督;二十年(1931)冬,出任清華大學校長。中日戰爭期間,清華與北大、南開三校先在湖南長沙合組國立長沙臨時大學,與蔣夢麟(北大校長)、張伯苓(南開校長)同任「校務委員會」常務委員,共同負責校務;後再遷昆明,改名「國立西南聯合大學」,以「校務委員會常務委員兼主席」身分主持校務;二十九年(1940),獲其母校吳士脫工科大學頒予榮譽博士學位;三十五年(1946)五月,西南聯大結束,三校分別復員,梅氏仍主持清華校務;三十七年(1948)十二月,北平被圍,由中央派專機接往南京,後奉命接掌教育部,惟並未到職;次年六月,赴巴黎參加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科學會議,擔任中國代表團首席代表,十二月赴美國紐約,出席「中華教育文化基金董事會」會議,商討清華基金的保管及運用事宜;三十九年(1950),出任華美協進社(China Institute)常務董事,並組設清華大學辦事處;次年,並組織「清華大學在美文化事業顧問委員會」與「清華研究與教學獎助金委員會」,以清華基金利息協助在美之中國學人研究、出版,同時撥款贈送國內專科以上學校出版學術刊物。 民國四十四年(1955)十一月,奉召返國籌備清華大學在臺復校事宜,決定先籌辦「原子科學研究所」;次年,在新竹籌建中國第一座原子爐,招考清大原子科學研究所第一屆研究生,並恢復國立清華大學在臺設校;期間有關經費籌措、師資延攬等艱困問題,皆經梅氏予以克服。四十七年(1958)七月,出任教育部長並仍兼清大校長;次年,又兼任國家長期發展科學委員會副主席;五十年(1961)二月,辭教育部長職,仍兼行政院原子能委員會主任委員;翌年二月,當選中央研究院院士,五月病逝,享年七十三歲。 梅氏一生從事教育工作,總計服務清華大學近五十年,而主持清華大學校政即長達三十年之久。平日沈默寡言,惟言必有中;早年熟讀中國經史,後接受新式教育,乃攢研科學;任教清華大學之後,更專精於物理學。梅氏畢生從中西文化的接觸典體會中,融合中西學術的精華;能深切了解科學的治學門徑與方法,唯不大從事著作;其人格高超,深為朋友門生所欽佩。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梅貽琦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