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賦 - 教育百科
ˋ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解釋:
  1. ㄐㄧˇㄩˇㄕㄡˋㄩˇㄖㄨˊ:「ㄈㄨˋㄩˇ」、「ㄊㄧㄢㄈㄨˋㄧˋㄅㄧㄥˇ」、「ㄊㄧㄢㄈㄨˋㄖㄣˊㄑㄩㄢˊ」。
  2. ㄕㄨㄟˋㄕㄡㄖㄨˊ:「ㄕㄨㄟˋㄈㄨˋ」、「ㄊㄧㄢˊㄈㄨˋ」。
  3. ㄧㄣˊㄩㄥˇㄒㄧㄝˇㄗㄨㄛˋㄖㄨˊ:「ㄈㄨˋ」。
  4. ㄩㄥˋㄧˇㄒㄩˋㄕˋㄒㄧㄝˇㄐㄧㄥˇ˙ㄉㄜㄨㄣˊㄊㄧˇㄐㄧㄝˋㄩˊㄩˇㄙㄢˇㄨㄣˊㄐㄧㄢ˙ㄉㄜㄩㄣˋㄨㄣˊㄖㄨˊ:「ㄏㄢˋㄈㄨˋ」、「ㄘˊㄈㄨˋ」。
  5. ㄐㄧㄥㄌㄧㄡˋㄧˋㄓˇㄓˊㄐㄧㄝㄆㄨㄔㄣˊㄒㄩˋㄕˋ˙ㄉㄜㄇㄧㄠˊㄒㄧㄝˇㄈㄤㄕˋㄖㄨˊ:「ㄈㄨˋㄅㄧˇㄒㄧㄥ」。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賦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解釋:
  1. 給與、授與。
    【例】賦予、天賦異稟
  2. 稅收。
    【例】稅賦、田賦
  3. 吟詠、寫作。
    【例】賦詩
  4. 詩經六義之一。指直接陳述,和比喻及託物起興不同。
  5. 用以敘事、寫景的文體。介於詩與散文間的韻文。盛行於漢魏六朝。如漢.揚雄〈羽獵賦〉、魏.曹植〈洛神賦〉。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賦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解釋:
[動]
1.徵收。《說文解字.貝部》:「賦,斂也。」漢.鼂錯〈論貴粟疏〉:「賦斂不時,朝令而暮改。」
2.給與、授與。如:「賦與」、「天賦異稟」。《漢書.卷一一.哀帝紀》:「太皇太后詔外家王氏田非冢塋,皆以賦貧民。」
3.吟詠、寫作。如:「橫槊賦詩」。《文選.司馬遷.報任少卿書》:「屈原放逐,乃賦離騷。」晉.陶淵明〈自祭文〉:「捽兀窮廬,酣飲賦詩。」
4.分布、散布。《詩經.大雅.烝民》:「天子是若,明命使賦。」漢.毛亨.傳:「賦,布也。」
[名]
1.稅收。如:「稅賦」、「田賦」。《漢書.卷一一.哀帝紀》:「民貲不滿十萬,皆無出今年租賦。」
2.《詩經》六義之一。鋪陳直言其事,有別於比喻和托物起興。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詮賦》:「《詩》有六義,其二曰賦。賦者,鋪也,鋪采摛文,體物寫志也。」
3.文體名。介於詩與散文之間的韻文,多用來寫景敘事。盛行於漢魏六朝。如:「詩、詞、歌、賦。」《史記.卷八四.屈原賈生傳》:「及渡湘水,為賦以弔屈原。」唐.李白〈大獵賦〉:「白以為賦者古詩之流,辭欲壯麗,義歸博達。」
4.資質。如:「稟賦」。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賦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_賦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屬性: 單字不成詞者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賦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1. 徵收。《說文解字.貝部》:「賦,斂也。」《漢書.卷八三.薛宣朱博傳.薛宣》:「三輔賦斂無度,酷吏並緣為姦,侵擾百姓,詔君案驗。」漢.晁錯〈論貴粟疏〉:「賦斂不時,朝令而暮改。」宋.朱熹〈己酉擬上封事〉:「國家財用皆出於民,如有不節而用度有闕,則橫賦暴斂必將有及於民。」

2. 稅收。如:「稅賦」、「田賦」。《書經.禹貢》:「庶士交正,底慎財賦。」《漢書.卷一一.哀帝紀》:「民貲不滿十萬,皆無出今年租賦。」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歸心》 :「安可計其賦役,以為罪人?」

3. 給與、授與。如:「賦與」、「天賦異稟」。《國語.晉語四》:「公屬百官,賦職任功。」三國吳.韋昭.注:「授職事,任有功。」《漢書.卷一一.哀帝紀》:「太皇太后詔外家王氏田非塚塋,皆以賦貧民。」《南史.卷五五.列傳.曹景宗》:「景宗振旅凱入,帝於華光殿宴飲連句,令左僕射沈約賦韻。」

4. 分佈、散佈。《詩經.大雅.烝民》:「天子是若,明命使賦。」漢.毛亨.傳:「賦,布也。」《後漢書.卷六三.李杜列傳.李固》:「尚書出納王命,賦政四海。」

5. 詩經六義之一。鋪陳直言其事,有別於比喻和托物起興。《詩經.大序》:「故詩有六義焉,一曰風,二曰賦,三曰比,四曰興,五曰雅,六曰頌。」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詮賦》:「詩有六義,其二曰賦。賦者,鋪也,鋪采摛文,體物寫志也。」

6. 文體名。介於詩與散文間之韻文,多用以寫景敘事。盛行於漢魏六朝。《史記.卷八四.屈原賈生列傳.屈原》:「及渡湘水,為賦以弔屈原。」三國魏.曹丕〈典論論文〉:「銘誄尚實,詩賦欲麗。」唐.李白〈大獵賦〉:「白以為賦者古詩之流,辭欲壯麗,義歸博遠。」

7. 吟詠、寫作。漢.司馬遷〈報任少卿書〉:「屈原放逐,乃賦離騷。」晉.陶淵明〈自祭文〉:「捽兀窮廬,酣飲賦詩。」宋.蘇軾〈赤壁賦〉:「釃酒臨江,橫槊賦詩。」

8. 資質。如:「稟賦」。宋.梅堯臣〈依韻公擇察推〉詩:「竊常恃賦稟,平直如勁箭。」《紅樓夢》第六四回:「因寶玉素昔秉賦柔脆,雖暑月不敢用冰,只以新汲井水將茶連壺浸在盆內,不時更換,取其涼意而已。」

注音: ㄈㄨˋ
資料來源: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賦
授權資訊: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相關閩南語 相關客家語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