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鄭通和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林萬義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鄭通和(1899~1985),字西谷,安徽省廬江縣人。早年受私塾教育,十四歲入高等小學,畢業後考進天津南開中學,然後直升南開大學文科。民國十二年(1923)秋赴美國留學,入史丹福大學唸教育學系,主修中學教育、教育行政。次年夏。得教育學士學位。接著進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十四年(1925)六月,獲教育碩士學位。留校研究一年。次年夏季,經由歐洲參觀後回國。不久應聘為上海大夏大學教授兼訓導長。十六年(1927)擔任江蘇省立上海中學校長。校內設高中(多科制)、初中、實驗小學、鄉村師範、師範附小等。二十六年(1937),抗日軍興,「八一三」上海戰役起,校舍被日軍占據,上海中學乃遷租法國租界內房舍上課。二十七年(1938)三月,鄭氏取道香港轉赴後方,應教育部之聘,視察雲南、貴州兩省教育,覆命後,同年八月奉派任甘肅省政府教育廳長,任內工作績效卓著。
  民國三十五年(1946),鄭氏辭卸甘肅省政府本兼各職。稍後,又奉行政院令,出任聯合國救濟總署蘇寧分署署長,在職一年有餘。以有限資源,充分發揮救濟之效益。三十六年(1947)春,當選國民大會代表。同年九月任中國國民黨青年部副部長,負組訓青年工作,次年冬季兼代部務。不久,應國立臺灣大學之聘並兼訓導長,乃辭青年部職,前來臺灣,時大陸局勢逆轉,臺大部分學生亦藉故滋事,經努力整頓才使學校日趨安定。三十九(1950)年三月,出任教育部政務次長,對改進教育制度、獎勵學術研究、恢復高中以上學校學生軍訓等,以及收容大陸失學青年、資助僑生回國升學等諸項問題,皆設法加以解決。
  四十三年(1954)五月,辭卸教育部職,受聘擔任正中書局總編輯。四十六年(l957)十二月,應聘至英屬沙勞越古晉,出任中華第二中學校長。四十九年(1960)六月,因與校董會大多數董事之政治理念不同,主動辭職。同年七月受聘為汶萊中正中學校長。該校在鄭氏經營下,循序正常發展,達成中學之教育目的;而歷年來汶萊地區之僑界,每年皆組團回國參加十月慶典,這與鄭氏之辦學,莫不有關。五十六年(1967)冬季,以年屆七旬,辭職返臺定居。
  五十七年(1968)春天,應聘為行政院顧問,負責考察推行九年國民義務教育成績。乃組成三人教育考察團,分期分區抽樣考察各級學校,及與各縣市教育主管機關交換意見。次年二月,撰述總報告,提出具體改進事項,對九年國教之實施,深具影響。同年五月,再奉派出國考察友邦教育,又便道南洋,至十月底回國,提考察報告,陳述各國教育發展趨勢及我國之興革事項。
  民國六十一年(1972)八月,應私立中國醫藥學院校董事會董事長陳立夫之聘,出任中國醫學院院長之職。六十九年(1980),年屆八十二,以高齡宣布退休。鄭氏一生研究教育,亦以服務教育為職志,辦學從政,皆有卓效,並曾主持中國教育會等學術團體。著有〔六十自述〕、〔南洋十年〕、〔中等教育行政〕等。七十四年(1985)十月,病逝,享壽八十七歲。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鄭通和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