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公共圖書館任務陳述(美國)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A Mission Statement for Public Libraries
作者: 彭慰
日期: 1995年12月
出處: 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美國公共圖書館界因體認到全國各地方的差異,如用全國一致的標準來指導公共圖書館的營運管理與服務,很難切合各地的需要。因此決定不再修訂1966年的「公共圖書館系統最低標準」(Minimum Standards for Public Library Systems, 1966),亦不再擬訂新的標準,而開始商議制定一個「公共圖書館規畫程序」(A Planning Process for Public Libraries),以協助各公共圖書館從各種問卷調查中分析其所服務社區的需要,從而認定該圖書館所扮演的角色,擬訂其任務陳述(Mission Statement),並進而擬訂出近程、中程或長程目的(Goals)及目標(Objectives)。
  為了導引各公共圖書館撰寫其任務陳述,美國公共圖書館學會(Public Library Association,簡稱PLA,隸屬於美國圖書館學會)在1977年12月號[美國圖書館](American Libraries)發表「公共圖書館任務陳述」一文,此文一出,立刻引起公共圖書館界的熱烈討論。
  在該文中首先說明需要任務陳述的理由有二,一為適應20世紀時代的需要,一為圖書館的服務注重其輸出成果或使用者導向(User-Oriented)。茲簡介其重點如後。
  所謂20世紀社會的需要包括:(1)大眾傳播的發達使在舊價值觀流失與建立新價值觀前,需要一種機構作為新舊社會價值觀保存及銜接的橋梁;(2)知識的爆發使資訊充斥,使用者難以選擇,社會需要如圖書館機構負責消化、評定、保存或抹滅(Preserve or Erase)資料;(3)社會需要一個機構,使每一公民,不論年齡、教育程度、語言、宗教、種族、文化背景,皆有完全平等的權利獲取人類經驗的紀錄;(4)由於自然資源的缺乏,尤其在能源方面,美國社會面臨重新思考其國家的、機構的及個人所應作的優先事項,不能再像過去毫無限制的擴張與發展。
  基於上述的時代需要,美國公共圖書館應有之回應,文中提到10項,據盧秀菊教授歸納為:「公共圖書館有組織、收集、散布人類紀錄的責任;與其他資料機構合作,制定政策,以保存或抹滅人類資料以紓解知識爆炸時代資料充斥的壓力;館際合作採購資料;建立職業道德以便在保存或抹滅人類資料時不違反思想自由(Intellectual Freedom)的原則;重組人類紀錄以便於社會上較不幸者,如傷殘、智能不足者,易於取用資料。」
  該文發表後,圖書館界從業人員與非從業人員都熱烈討論之。一般認為其最大貢獻在於提出公共圖書館發展的方向應偏重使用者導向,而非以圖書館本身機構為導向。但對圖書館所面臨的社會變遷,文中所述社會角色及館員地位則有所商榷。
  該文是以哲學理論為基礎來探討公共圖書館扮演的角色,文中太偏重探討社會變遷給公共圖書館帶來的挑戰,而非公共圖書館應扮演的角色。因此盧秀菊認為該文雖討論到圖書館的功能,但所立下的目標太高,不是一般公共圖書館所能做到的,各公共圖書館應配合其現有的人員財力做適當的調整。
  1979年美國圖書館學會正式出版[公共圖書館任務陳述及其必要性](The Public Library Mission Statement and Its Imperative Service)一書,公共圖書館即用來作為認定各圖書館個別社會角色,發展其個別圖書館任務陳述的指引。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公共圖書館任務陳述(美國)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