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音義(佛教)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鄭阿財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音義是解釋古書的一種體裁,包括了辨音與釋義兩部分。在我國,由於漢魏以來小學的發達,因此儒家很早即有經書音義的出現。隨著佛教的東傳,佛經漢譯與誦讀的需要,佛經音義也隨之產生。劉宋時 ,慧叡有〔十四音訓敘〕、北齊道慧有〔一切經音〕,惜均已亡佚。隋唐為佛教全盛時期,佛典卷帙浩繁,據唐釋智昇〔開元釋教錄〕所載,經律論三藏已計一千零七十六部五千零四十八卷。佛經翻譯語彙的劇增,意譯、音譯語詞數量龐大,若不施以注音釋義,必然造成讀誦傳法的困難,因此,佛典音義數量遞增。這些佛經音義就內容而言,可大別為:音譯部分的音譯、義譯部分的音義及咒與證音三類;而依體制論,則可分為:(1)音義隨函,如五代.可洪〔新集藏經音義隨函錄〕;(2)統一諸經依分韻編次,如遼.行均〔龍龕手鑒〕;(3)統一諸經依文字部首編列,如宋.處觀〔紹興重雕大藏音〕。現存佛典音義中,以唐玄應及慧琳的〔一切經音義〕最為重要。
  玄應〔一切經音義〕二十五卷,專釋群經音訓;將經文難字錄出,注明直音、反切,廣徵典籍字書,以明訓詁。所引典籍除佛書外,另有鄭玄〔尚書注〕、孫炎〔爾雅注〕等一百多種。
  慧琳,唐西域疏勒國人,大興善寺僧,為不空三藏的弟子;博覽群書,深通顯密二教及聲明、音韻、訓詁。以前人所釋群經音訓多未完備,遂閱時二十五載,「引〔韻英〕、〔考聲〕、〔切韻〕以釋其音;引〔說文〕、〔字林〕、〔玉篇〕、〔字統〕、〔古今正字〕、〔文字典說〕、〔開元文字音義〕以釋其義。」又兼採玄應、慧苑、雲公、基師等諸家音義,撰成〔一切經音義〕一百卷;所注佛經計注一千三百部五千零四十八卷。後世續編仿作不絕,主要有遼.希麟的〔續一切經音義〕十卷。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音義(佛教)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