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西涼樂(伎) - 教育百科
西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Hsi Liang Yüeh (Chi)
作者: 蔣嘯琴
日期: 2004年11月
出處: 舞蹈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樂舞種類名。隋、唐(西元581∼西元907)「七部樂」、「九部樂」、「十部樂」之一部。自南北朝(西元420∼西元589)興起至唐武則天(西元684∼西元704),數百年間,西涼樂皆為主要的燕樂。其間亦有著許多的演變過程。「西涼樂」是以其地名之,西涼(今甘肅西北河西走廊一帶,以涼州為中心)地處中原通西域的交通要津,歷經漢、鮮卑、匈奴、氐等族之統治,其樂舞不僅融合了中原與當地的文化,並羼有西域文化,故風格特異。西涼樂最初稱為「秦漢伎」,《隋書.音樂志》:「西涼樂,起於符氏之末,呂光、沮渠蒙遜等据有涼州,變龜茲聲為之,號「秦漢伎」,魏太武既平河西得之,謂之「西涼樂」。……至魏周之際,遂謂之國伎」。隋代設「七部樂」與「九部樂」,將之列為第一部。煬帝大業中(西元605∼西元618)再將國伎改稱「西涼樂」。其樂至今尚能見諸史籍者,唯三曲二舞。三曲:歌曲「永世樂」、解曲「萬世豐」、舞曲「于闐佛曲」;二舞:獨舞《白舞》、四人舞之《方舞》。舞者身穿紫色絲面布裡夾衣,五彩接袖,白色寬口褲。腳穿烏皮靴,頭梳假髻,插支玉釵。
參照:
《隋書.音樂志》、《舊唐書.音樂志》。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西涼樂(伎)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