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亨卡,艾瑞克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Hanka, Erika (1905-1958)
作者: 江映碧
日期: 2004年11月
出處: 舞蹈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人名。她出生於克羅埃西亞(Croatia)的文柯夫契(Vinkovci),身兼芭蕾舞者、編舞家與舞蹈總監等職,早年於維也納國立音樂與表演藝術學院學習現代舞,1923-1924 年曾隨Gertrud Bodenwieser習舞,他專精德沙特(Delsarte Method)與達克羅茲(Dalcroze Me-thod)的表演理論,艾瑞克的另一位老師為史克尼德(Karin Scgneider),他專精拉邦(La-ban)和魏格曼(Mary Wigman)之舞蹈理論,其芭蕾教師為湯瑪斯(Irmgard Thomas),1927年首次在格拉茲舞團(Graz Theater)演出,同年她在維也納創立體操與舞蹈學校,1929-1935年應邀為德國杜塞多夫芭蕾舞團(Ballet Düsseldorf)舞者,1931-1935年至英國投效尤斯芭蕾舞團(the Ballet Jooss),成為柯特.尤斯(Kurt Jooss)的得意門生,1938-1939年任科隆阿波羅劇院編舞家與芭蕾舞蹈總監,1939-1940年任埃森歌劇院編舞家與芭蕾舞蹈總監,1940-1942年任漢堡歌劇院編舞家與芭蕾舞蹈總監,1942-1958年任維也納歌劇院編舞家,與芭蕾舞蹈總監,她也是歌劇的編劇家,曾為自己的芭蕾舞劇寫過很多劇本,並具有教授的頭銜。亨卡自幼即接受德莎特(Delsarte)與達克羅茲(Dalcroze)表演技巧的訓練,使她的表演極富戲劇感,加上受到德國表現主義舞蹈家拉邦、魏格曼與尤斯等名家的影響,她的舞蹈作品頗具中歐表現主義的舞蹈風格(Ausdruckstanz),也就是所謂的「表現的舞蹈」或「新舞蹈」;即是非常強調以舞蹈表達個人的經驗。在她主持德國科隆阿波羅劇院、埃森歌劇院與漢堡歌劇院期間,她的舞作《愛情短劇》(Kleines Li-besspiel, 1939)、《古典題材的舞蹈》(Tanze Nach Klassischen Motiven, 1940)、《慶典的回憶》(Fest und Erinnerung, 1940)、《愛的魔力》(Liebeszauber, 1941)、《三角帽》(Der Dreispitz, 1942)……等,早期作品都保有表現主義的特色,直到她應邀回維也納歌劇院擔任編舞家與舞蹈總監(1942-1958年),由於該團是以演出傳統的芭蕾舞劇為主,在時勢所趨之下,亨卡的作品就失去其原先表現主義舞蹈的風格,二次大戰後為了使舞團的演出更加多樣化以吸引觀眾,她的舞團開始演出具有奧國色彩與主題的作品,像狄亞格烈夫一樣,其舞作具有強烈的時代色彩,1950年代她曾數度邀請喬治.巴蘭欽(George Ba-lanchine, 1904-1983)為客座編舞家,此後維也納歌劇院舞團的演出節目就非常的國際化,而失去亨卡早期表現主義的創作風格。
參照:
Lincoln Kirstein《Dance》1938、Horst Koegl《The Concise Oxford Dictionary of Ballet》1987、Martha Bremser ED《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of Ballet》1993、黃麒與葉蓉《現代芭蕾》1994。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亨卡,艾瑞克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