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小大之辨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俞懿嫻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小大之辨是就事物形狀大小做區別,見〔莊子.逍遙遊篇〕說:「有鳥焉,其名為鵬,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雲;搏扶搖羊角而上者九萬里。絕雲氣,負青天,然後圖南,且適南冥也。斥鶡笑之曰:『彼且奚適也!我騰躍而上,不過數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間,此亦飛之至也。而被且奚適也?』此小大之辨也。」莊子描寫鵬鳥之大,背聳如山,展翼若雲,起飛之時引發旋風,直達九霄,然後才飛向南極。水澤小雀則嘲笑大鵬何苦高飛遠逝,像小雀飛跳之間,不過幾尺,水草叢中,翱翔自樂,也就夠了,何必飛得那麼遙遠!莊子認為這正是大鵬與小雀的不同之處,後人根據這個典故,以「燕雀焉知鴻鵠之志」比喻見識淺陋的人無法了解心志高潔、理想遠大的人。
  莊子在〔逍遙遊〕中曾經重覆使用這類譬喻:開始以北冥鯤魚化為鵬鳥,極言鵬鳥之大,在起飛時,必須背負青天,扶搖而上九萬里,才可朝向目的飛行。蟬與斑鳩對鵬鳥如此高飛遠引,覺得可笑,且自以為是的認為鵬鳥沒有必要這麼做。莊子認為這正是「小」鳥和「大」鳥的差別,就像朝菌朝生暮死,當然不知道有夜晚(或謂陰天生,日出則死,莊子原文為「朝菌不知晦朔」);寒蟬春生者夏死、夏生者秋死,也就不知道有秋有冬。所謂「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都是因為生物各自受到體型能力的大小、生命久暫的限制,產生認識的差別,莊子稱之為「小大之辨」。莊子又進一步指出事物間小大的差別不是絕對的;就人而言,傳說彭祖享壽七百,可算是長命的,不過以八千歲為春、八千歲為秋的大椿樹看來,彭祖仍然還是短命的。所以就一個物體本身而論,可以因自己所有的條件而自適,只有和另一物體比較時,才生出大小的相對狀況,所以由比較而生的差別,並不是絕對的。以大鵬與小雀而言,小似乎不及大,然而小者卻笑大,大者又悲小,二者都陷於因「小大之辨」而生的主觀之中,不能超越扞格,以達逍遙境界。唯有領悟「物各有所適,小大雖別,卻各得其所,各有其樂,免去比較作用,則逍遙一也」,如此才能從認知的困惑中解脫出來。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小大之辨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