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碑 - 教育百科
  • 部首 ㄕˊ
  • 部首外筆畫 8
  • 總筆畫 13
  • 漢語拼音 bēi
  • 發音 播放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解釋:

ㄎㄜˋㄕㄤˋㄐㄧˋㄋㄧㄢˋㄅㄧㄠˇㄍㄨㄥㄅㄧㄠㄓˋㄨㄣˊㄗˋ˙ㄉㄜㄕˊㄎㄨㄞˋㄖㄨˊ:「ㄕˊㄅㄟ」、「ㄅㄟㄨㄣˊ」、「ㄐㄧˋㄋㄧㄢˋㄅㄟ」、「ㄌㄧˇㄔㄥˊㄅㄟ」。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碑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bēi
解釋:
  1. 扁平石塊,立於地面,多用作記號或標示。
    【例】石碑
  2. 雕刻有文字或圖案,用來紀念功蹟或作為標誌的刻石。
    【例】界碑、墓碑、紀念碑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碑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bēi
解釋:
[名]
1.豎起來的大石塊或木柱。古代用來觀測日影、拴綁牲口、引棺入穴等。上或有穿孔。《說文解字.石部》:「碑,豎石也。」清.段玉裁.注:「《聘禮》鄭注曰:『宮必有碑,所以識日景,引陰陽也;凡碑引物者宗廟則麗牲焉;其材,宮廟以石,窆用木。』」
2.刻上文字或圖案的石塊,豎立起來作為標誌,或紀念之用。如:「界碑」、「里程碑」、「紀念碑」。
3.文體名。刻在石上的文詞,用以頌揚功德,或記載死者的行誼等。如:「北魏嵩高靈廟碑」、「東魏敬史君碑」。
4.碑刻的書法資料。指將碑的正面(碑陽)、背面(碑陰)、兩旁(碑側)、上頭(碑額)、下座(碑趺)上面的文字搨摹下來,以供書法臨寫。如:「禮器碑」、「曹全碑」、「北魏張猛龍碑」。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碑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_碑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pi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1. [[名] ] 豎立的石牌,上面刻有文字或者圖畫,用來紀念或標幟。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碑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1. 豎立之石塊或木柱。古代用來觀測日影、拴綁牲口、引棺入穴等。上或有穿孔。《說文解字.石部》:「碑,豎石也。」清.段玉裁.注:「〈聘禮〉鄭注曰:『宮必有碑,所以識日景,引陰陽也。凡碑引物者宗廟則麗牲焉。其材,宮廟以石,窆用木。』」

2. 刻上文字或圖案,豎立以作標誌、文告或紀念之石塊。北周.庾信〈預麟趾殿校書和劉儀同〉詩:「芸香上延閣,碑石向鴻都。」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誄碑》:「自後漢以來,碑碣雲起,才鋒所斷,莫高蔡邕。」

3. 文體名。刻在石上,用以頌揚功德或記載死者行誼之文詞。晉.陸機〈文賦〉:「碑披文以相質,誄纏綿而悽愴。」《南史.卷七二.文學列傳.劉勰》:「勰為文長於佛理,都下寺塔及名僧碑誌,必請勰製文。」

4. 碑上之搨摹文。可供書法臨寫或藝術研究。如:「禮器碑」、「曹全碑」、「北魏張猛龍碑」。

注音: ㄅㄟ
資料來源: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碑
授權資訊: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相關閩南語 相關客家語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