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伯恩斯坦,里奧拿得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Bernstein, Leonard (1918-1990)
作者: 李小華
日期: 2004年11月
出處: 舞蹈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人名。美國作曲家、鋼琴家、作家。生於麻省,卒於紐約市。他把流行音樂、爵士樂、藍調及猶太、拉丁、非洲等民謠融入藝術音樂的創作中,開拓了美國劇院音樂的新風格。他曾和舞蹈家羅賓斯(Jerome Robbins, 1918-1998)合作,創作了三齣芭蕾舞劇及兩部極有名的歌舞劇《歡樂城市》(On the Town)和《西城故事》(The West Side Story)。伯恩斯坦畢業於哈佛大學和費城寇蒂斯學院,1942-1944年間擔任波士頓交響樂團指揮庫瑟維茲基(Sergei Koussevitzky, 1874-1951)及紐約愛樂交響樂團指揮羅津斯基(Artur Rodzinski, 1892-1958)的助理。《自由幻想》(Fancy Free)是他第一部與編舞家羅賓斯合作而成名的芭蕾作品,首演於1944年,這齣芭蕾是以水手和海濱的故事為主題。音樂一開始是用流聲機播出藍調歌手哈勒代(Billie Holiday)的歌曲,然後引入強烈的三個美國水手之主題,全劇充滿四十年代的美國都市情調,無論在音樂或舞蹈的演出都非常出色,後來伯恩斯坦把它改編為歌舞劇《歡樂城市》。另《摹寫》(Facsimile)首演於1946年,這支芭蕾樂曲較傾向於交響樂形式,但也混合了強烈的爵士風格,演出時雖然沒有《自由幻想》那樣成功,但伯恩斯坦把這芭蕾的部份主題引用到其它的作品中,如《第二號鋼琴與管弦樂交響曲》(Symphony NO.2 for Piano & Orchestra, 1949)、《大溪地之紛爭》(The Trouble in Tahiti, 1952)和《寧靜之所》(A Quiet Place, 1983)。他創作的第三支芭蕾音樂是《憂慮之年》(Age of Anxiety),首演於1950年,音樂是從《第二號鋼琴與管弦樂交響曲》變化而來。《西城故事》(The West Side Story)首演於1957年,是他最為人們稱讚之作品,這部舞劇是以羅密歐與茱麗葉的故事為藍本,但注入美國現代社會問題,且故事發生地點改為美國的貧民窟,原來的家族衝突改變為種族及宗教的衝突。(猶太教與羅馬天主教的衝突)。《西城故事》不但有強烈的社會批判性和戲劇性,同時音樂也充滿了時代的動力,成功地融匯了古典、現代與爵士的音樂語彙。它成為音樂歌舞劇的經典之作。從1958年至1969年伯恩斯坦因為擔任紐約愛樂交響曲團的指揮,很少再與舞蹈合作演出。直到1969年他離開交響樂團後,於1971年與艾文.艾利(Alvin Ailey)合作,撰寫《Mass》之音樂,這是一首配合歌唱、舞蹈和演劇的多媒體劇場作品。1974年與羅賓斯合作舞劇《戴別克》(Dybbuk),1976年再創立另一新歌舞劇《賓士瓦尼亞大道1600》( Pennsylvania Avenue, 1660),但兩個作品都不太成功。無論如何,伯恩斯坦是一位極為難得,經常支持並與舞蹈家合作的現代作曲家,其音樂能表現出舞蹈的活潑及戲劇性張力,所以極受舞蹈界的敬重。其它與舞蹈有關的作品:《前奏、賦格和重疊曲》(Prelude、Fugue and Riffs, 1969),編舞羅賓斯;《歌曲節慶》(Songfest),編舞奴麥爾(J. Neumier, 1979)。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伯恩斯坦,里奧拿得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