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六詩(詩六義)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傅元龍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六詩」之名,見於〔周禮.太師〕:「教六詩:曰風、曰賦、曰比、曰興、曰雅、曰頌。」〔詩序.大序〕亦稱:「詩有六義:一曰風、二曰賦、三曰比、四曰興、五曰雅、六曰頌。」大序僅就風、雅、頌三者,闡釋〔詩經〕的教化作用,並未言及賦、比、興。鄭玄〔周禮.太師〕注,及朱熹〔詩集傳〕則有所發揮補充。總括六者的要義是:
1.風:大序:「上以風化下,下以風刺上;主文而譎諫,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以戒,故曰風。」換句話說,「風」就是上對下的感化,藉著詩歌的流傳,而收風行草偃之效;在下者藉著歌詠,委婉諫諷,不直言君上之過失,故不傷其尊嚴而使聞者戒。又「風」亦可指詩體,〔詩經〕有十五國風,計一百六十篇。2.雅:大序:「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廢興也。政有小大,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至於「雅」之教化作用,就如鄭玄注所云:「言今之正者,以為後世法。」〔詩經〕計有「雅」一百零五篇,其中大雅三十一篇,小雅七十四篇。3.頌:大序:「頌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於神明者也。」頌之教化作用,鄭玄注:「頌之言誦也,容也,誦今之德,廣以美之。」〔詩經〕頌體共四十篇,有周頌、商頌、魯頌三類。4.賦:鄭玄注:「賦之言鋪,直鋪陳今之政教善惡。」而發揮教化作用。朱熹說:「賦者,敷陳其事而直言之者也。」「賦」就是直接敘述,為〔詩經〕中最常用的表現手法。如〔國風.豳.七月〕,為平鋪直敘農民一年十二個月性碌勞動的生活情形。5.比:鄭玄注:「比,見今之失,不敢斥言,取比類以言正。」而起教化作用。朱熹說明了「比」的寫作方法為:「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比」就是不直陳而用比喻的方式。如〔國風.衛.淇奧〕詩篇的「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一句,以骨器、角器的切磋及玉器的琢磨,來比喻有才德的君子,精益求精。6.興:鄭玄注:「興,見今之美,嫌於媚諛,取善事以喻勸之。」而生教化作用。朱熹說明「興」的寫作方法為:「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也就是說,「興」是啟發,先見到一種景物,而觸動了作者內心深處之情感,發抒而出的詩文。「興」句通常置於詩篇之前端。如〔國風.周南.關雎],先言河洲上的雎鳩關關地叫,而聯想到君子所追求的窈窕淑女,就是「興」的表現手法。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六詩(詩六義)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