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國家認同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National Identity
作者: 鄧毓浩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認同在心理學中是指一種心理上的同化(assimilation)或內化(internalization)及認定的歷程;在此歷程中,個人逐漸將別人或團體的觀念及思想融化成自己的一部分,認定自己就是這樣的一個人。如果認定的是一個國家,便稱作國家認同。根據美國政治學者本德(Leonard Binder)等的研究,「第三世界」的開發中國家,若要成為一個現代化的「民族國家」,或是「民主化」的現代國家,在政治發展的過程中,都有可能面臨認同、合法性、參與、分配與行政貫徹等危機。其中認同危機,是指一個傳統社會的人民開始意識到國族或其他較大的社群之歸屬感,但又不能捨棄其根深柢固地對家族、部落等次級團體之歸屬感,這兩種矛盾造成的困難。如孫中山先生在〔民族主義第一講〕所說的:「中國的人只有家族和宗族團體,沒有民族的精神,所以雖有四萬萬人結合成一個中國,實在是一片散沙,弄到今日是世界最貧弱的國家,處國際中最低下的地位。」此正是發展中國家所遭遇國家認同危機之最佳註腳。
  復依據美國學者愛默生(Rupert Emerson)及布勞契(Michael Brecher)的研究,造成國家認同困難之問題,種因於:(1)國家團結力不足;(2)大眾知識程度過於低落;(3)社會的異質性;(4)暴力的習慣,由於開發中國家往往是屬於一種極度分割的社會,內部不但充斥著相當的「異質性的結構」,許多紛歧的「次級團體」,也經常使人民產生「認同混淆」的問題。因此,在國家整合的過程,積極地強化人民的國家認同感,乃成化解認同的不二法門。
  歐美有關「國家建立」及「國家整合」的研究,在一九六○年代的初期達到顛峰。「國家建立」的研究,主要關心的是族裔和文化團體如何融合於國家社會中的過程,同時如何發展其對國家的政治組織的支持和認同。而「國家整合」的意義,乃在於把文化與社會背景互不相屬的集團,集合於同一疆土,並建立國家認同感的過程。目前一些發展中國家的政府,都從民族團結、民族同化、族群融合、政治社會化及統一語言等政策著手,以形成國民的價值共識,將地方化的認同提升到國家化的認同層次,使國民在團體自覺中,產生國家的歸屬感與共同感,國家整合的工作也就自然水到渠成。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國家認同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