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圖書館史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Library History
作者: 梁朝雲
日期: 1995年12月
出處: 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歷史就像一條河。從河水中,我們可以看清現在的自己。回溯源頭,了解歷史,我們更能從中獲得啟發,而前瞻未來。研究圖書館史的重要意義,也就是在藉考據史實,以鑑往知來。
  文籍的收藏,始於有歷史記載的時期;但是,最早之圖書館設置的確切時間和地點,卻不可考。由於圖書館的原始功能在於保存人類文化,是故文明古國如埃及(Egypt)、中國等,皆為早期圖書館的發祥地。早期圖書館館藏大抵分為寺院典籍、政府檔案、商業簿契、和宗族譜牒等四種類型。隨著人類文明的演進,文學、歷史與其他其參考留傳價值的文籍,亦開始納入收藏。
  據記載,西元前3,000年的埃及和前2,000年的巴比倫(Babylon)圖書館館藏已有編排整理。著名的亞歷山大圖書館(Alexandrian Library)則是希臘(Greece)文明於西元前3世紀初年建立的。該館館藏達700,000卷,乃為當時西方世界最大的圖書館。古代羅馬(Rome)對文化資源非常重視,亦帶動起圖書館事業的蓬勃。儘管早期羅馬圖書館的服務對象只限於貴族,但時至羅馬文化最盛時期,許多圖書館皆開放給民眾使用。此亦即公共圖書館的濫觴。羅馬之後,西方世界戰火連綿。古文化在歐陸淪於黑暗時期之際,全靠寺廟圖書館保存,免於流失。直到千餘年後的文藝復興,圖書館事業才又重見曙光。19世紀以降,系統化的圖書整理、保存、檢索及傳播等技術,更趨成熟,為圖書館事業的後續發展奠下基礎。在這時期竄起,而對未來影響深遠的圖書館學巨擘,計有德國的艾伯特(F. Ebert)、卡萊特(A. Klette)、美國的杜威(M. Dewey)等人。
  中國的圖書館史至少可追溯到商朝(西元前1766-1121年)。商朝遺址中的「窖」,即為典藏邦國大政之處。周朝(西元前1121-256年),圖書館館藏名目增多,且依5史區分。周朝圖書館事業的另一特點,在於其立官分守。老子曾任周藏室史,可視為中國最早的中央圖書館館長。及至秦朝,因始皇焚書坑儒,圖書館事業為之一挫。兩漢時代,文風鼎盛,乃有石渠、天祿諸閣之設立。兩漢以降,印刷術發明,圖書大增,中國圖書館事業的發展,自此未嘗片斷。其經歷代典藏書籍之所,名稱不一而足,如唐之集賢院,宋之崇文院,元之祕書監,明清之翰林院及文淵閣等。民國以後,圖書館經營的現代化,再加上自動化作業的實施,中國圖書館事業遂得以承先起後,邁向新的里程。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圖書館史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