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斑錨參 - 教育百科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知識單元
簡介:
斑錨參Synapta maculata 身體呈蛇形,長可達2公尺以上。體色為棕色且具有黑褐色小橫斑及不規則的淡色斑,並有五條棕色斑縱貫全身。羽狀觸手有15隻。體壁薄且具有黏滯性(但比之它種錨參體壁相對為厚且更黏)。由於身體細長又無管足可供吸附,所以大多生活在水流平緩、水深約1~3公尺的珊瑚礁區的潮池或港灣中。以十多隻羽狀手,交替捉取岩石上微細藻類及附生小生物或有機碎屑為食。 生殖季在每年六至七月,雌性及雄性生殖腺均為橘黃色。卵為植營性卵。 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海域,包括:西印度群島、馬斯開里恩群島、東非、馬達加斯加、紅海、阿拉伯東南部、馬爾地夫、錫蘭 孟加拉灣、印度東部、澳洲北部、菲律賓群島、日本南部、中國南部、南太平洋等區。亦為台灣的常見種,包括:東北角、東海岸、澎湖、小琉球、墾丁、蘭嶼等。
知識 1:
骨針狀(Spicules or Ossicles)
資料來源: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_斑錨參
中文目名: 無足目
中文門名: 棘皮動物門
拉丁界名: Animalia
拉丁目名: Apodida
中文界名: 動物界
台灣分布地點: 東北角
棲所環境: 珊瑚礁區
學域-大分類: 動物-棘皮動物類
拉丁綱名: Holothuroidea
拉丁科名: Synaptidae
世界地理分布: 西印度群島
中文屬名: 錨參屬
拉丁屬名: Synapta
紀錄類別: 無脊椎動物棘皮知識單元
分布深度: 1~3m 沿岸淺水區
中文科名: 錨參科
拉丁亞目名: Apodida
拉丁亞綱名: Apodacea
中文綱名: 海參綱
拉丁門名: Echinodermata
拉丁種小名: maculata
授權資訊: 授權請洽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相關業務聯絡人:謝玉鈴小姐
04-23226940*786
ling@nmns.edu.tw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生物資訊
中文名: 斑錨參
英文名: Synapta maculata
描述:
俗稱玉帶參、海繩、海索、海褲帶、海皮帶,英名Maculated sea cucumber, Spotted Worm Sea Cucumber, Feather mouth sea cucumber, Tropical Sea-cucumber, Snake Sea Cucumber, Banded Sea Cucumber。身體呈蛇形,體長大都在30至200公分間最長可達4公尺,為錨參科的最大者和海參綱的最長者。體壁薄,不透明,有細小的管足及錨狀骨針,因此所形成的黏滯性相當大。體表呈灰色至灰棕色,具有5條棕色至橘褐色縱帶及許多黑褐色的橫斑以及不規則的淡色斑。觸手呈羽狀,共有15隻,各具1個頂指和36至51對側指,各指間無膜相連,上面散佈有許多細而不規則的白色條紋。口盤內沒有眼點,但在各觸手基部的口面有一個大斑點。波里氏囊數目很多,有50個以上;石管1個。石灰環不發達,但後面有寬大的軟骨環,各輻板前端有一穿孔。體壁內的錨形骨片很大,錨長約500至2000μm,寬約650μm,錨臂光滑,錨頂中央或兩側有1至2組小疣;錨柄突出,有細鋸齒,但不分枝。錨板接近橢圓形或方形,前端較窄,中部有7至8個大穿孔,兩端有許多小穿孔,大穿孔內常伸出突起,連成網狀。觸手和口盤膜內無桿狀體,但有和體壁內相同的微小顆粒體,形狀為小花紋樣。
分布:
本種廣泛分佈於印度—西太平洋熱帶海域,包括南非、東非、馬達加斯加、紅海、沙烏地阿拉伯、馬爾地夫、錫蘭、孟加拉灣、印度東部、印尼、菲律賓、日本、臺灣、澳洲北部、南太平洋群島,以及中國大陸的海南島、西沙群島等地,臺灣地區分布於東北角、東部海岸、蘭嶼、綠島、恆春半島、小琉球和澎湖群島等地,在恆春半島和澎湖較為常見,但恆春半島的族群密度比以前少了很多。
作者: 陳育賢
授權方式: 創用CC
資料來源: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