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李欽,大衛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Lichine, David (1910-1972)
作者: 江映碧
日期: 2004年11月
出處: 舞蹈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人名。俄裔美籍芭蕾舞者、編舞家與舞蹈教師,其父Alkansky為音樂家,1926年隨父旅居巴黎,師事芭蕾名家伊果洛娃(Lubov Egorova)與伯尼斯拉瓦.尼金斯卡(Bronislava Nijinska),1928年加入的愛達.魯賓斯坦舞團(Ida Rubinstein Ballet),1930年加入安娜.帕芙洛娃(Anna Pavlova)的舞團,1931-1932年加入尼金斯卡的舞團,亦參加米蘭斯卡拉歌劇院(La Scala)舞團的演出,1932-1941年成為蒙地卡羅俄國芭蕾舞團(Ballet Russes de Carlo)的首席舞者,1933年首度編創舞作,在狄亞格烈夫俄國芭蕾舞團工作近十年,李欽常為舞團編舞,1941年應邀赴美開始為芭蕾劇院舞團編舞(ABT之前身),1946-1948年重返蒙地卡羅俄國芭蕾舞團,並隨團至英國、西班牙巡迴演出,1948-1954年除了應各大舞團的邀請、作登台演出或編舞外,同時也為百老匯的歌舞劇與電影編舞。大衛.李欽是一位多才多藝、充滿魅力與性格的舞蹈家,他在舞台上揮灑自如,無論悲劇與喜劇角色皆勝任愉快,他拿手的舞碼包括佛金的《彼得羅虛卡》(Petrushka, 1932)、《火鳥》(The Firebird, 1934),《仙女們》(Les Sylphides, 1932)、《嘉年華會》(Carnaval)……;尼金斯卡的《練習曲》(études, 1931)、《西班牙隨想曲》(Capriccio Espagnole, 1931);馬辛的《交響芭蕾》(Choreartium, 1933)、《海濱》(Beach, 1933)與《Cimarosiana》中之〈雙人舞〉(1937)……;尼金斯基的《牧神的午後》(The Afternoon of A Faun, 1936)與巴蘭欽的《卡堤龍》(Cotillon, 1932)、《舞蹈組曲》(Suites de danse, 1932)、《變化無常的紳士》(Le Bourgeois Gentilhomme, 1932)……。李欽初加入俄國芭蕾舞團就開始嶄露其編舞的才華,他的舞蹈作品有時富浪漫詩意、有時則活潑有趣,他較受矚目的作品有他為德.巴希爾(De Basil)芭蕾舞團編作的《夜曲》(Nocturne, 1933)、《浪子》(The Prodigal Son, 1938)、《畢業舞會》(Graduation Ball, 1940)與《海神》(Protée, 1938),1954年李欽與妻子,移居洛杉磯自創舞蹈學校,同時也為經營洛杉磯芭蕾舞團貢獻心力。
參照:
Martha Bremser Ed《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of Ballet》1993.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李欽,大衛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