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社會流動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Social Mobility
作者: 楊瑩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社會階層不是完全靜止的,不論在開放式或封閉式的社會階級制度中,其成員均可能由一個社會地位轉至另一個社會地位,這種社會地位的變動現象,稱為社會流動。
  社會流動的類別,依不同的規準而有異。依流動的方向,分為向上流動、向下流動與水平流動三類,前二者合稱垂直流動,與水平流動相對。依流動的方式,則分為贊助性流動與競爭性流動二者。依影響流動的人數分,則有個人流動與團體流動二者。若依世代數分,則有代間流動與代內流動二者。若依統計方法分,則有總流動、淨流動、互換流動三類。
  造成社會流動的因素很多:就個人內在的條件說,最重要的是才智、努力,以及成就動機;就個人所處的外在環境說,影響的因素包括:社會組織結構的嚴密程度、社會收入分配的均等程度、工業化或技術變遷程度、人口流動率(含地區間的人口移動與移民等)、各個階級或人口團體的生育率,以及學校教育選擇的性質等。社會流動的途徑,與個人社會地位取得的方式密切相關。個人提升社會地位的常見方式包括:職業的改變或職位的晉升、經濟或財富的累積、教育成就、特殊才能,以及權力的取得與擴增。
  有關社會流動的研究指出,雖然向下流動常會增加個人的心理壓力或導致心理崩潰,但是向上流動也可能產生同樣的結果。有的研究發現:向下流動者的自殺率比向上流動者為高。也有研究指出:向上流動與神經病及精神分裂症有關。尤其個人向上流動後,可能與父母或家人產生隔閡,進而面臨壓力或調適上的困難。同時,就社會而言,向上流動也不一定完全有利,也可能產生負面的結果。首先,高度及快速的向上流動,有時會使流動者不易同化於新階層的生活,造成人格調適或社會整合上的問題。其次,社會高度流動的事實會提升人們對向上流動的期望,一旦事與願違,不但容易增加失敗感或挫折感,也容易對社會產生疏離或不滿,進而導致社會的不安。
  在日趨開放的現代社會中,社會流動現象勢將比過去更加普遍。如何使處於劣勢的團體獲得較多的向上流動機會,同時減少上述問題的產生,值得探討與解決。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社會流動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會員投稿&教育Wiki
教育Wiki
時間
版本內容
投稿者
2014年
教育Wiki

會員投稿
我要投稿連結圖示
您查詢的詞條還尚未有會員貢獻內容,若您有注音、釋義或圖片,歡迎透過會員上傳分享給教育百科, 我們將審查上架您貢獻的詞條,供其他使用者參閱。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