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霸王鞭 - 教育百科
ˋ
ˊ
bà wáng biān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注音:
漢語拼音: bà wáng biān
解釋:
1.一種民間舞蹈用的彩色短棒。棒的兩端各控四、五個透空小孔,嵌入銅錢。表演時,藉搖動或碰擊身體,以發出清脆聲響。也稱為「花棒」、「金錢棒」、「連廂棒」。
2.一種民間舞蹈,源自金時的《連廂詞》。表演時舞動霸王鞭和利用霸王鞭碰擊身體,以發出清脆聲響。表演人數不拘,可變化排列各種隊形,熱鬧非凡。也稱為「打連廂」、「連廂舞」、「花棒舞」、「花棍舞」、「金錢棒舞」。
3.植物名。大戟科大戟屬,常綠小喬木或灌木。莖多分歧,全枝含多量白色乳汁。葉具短柄,互生,倒披針狀長橢圓形或篦形。大戟花序成聚繖花序狀,著生於稜角的凹處。花柱連合,柱頭頭狀。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霸王鞭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Pa Wang Pien
作者: 劉金吾
日期: 2004年11月
出處: 舞蹈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舞名。白族民間舞蹈。流傳於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各縣白族聚居區。其舞源有多種說法:源於南詔時兵器、警軍器;源於大理國杵喪棒;明代改土歸流時傳進雲南的《蓮湘》演變而成,模仿栽秧而來……等。《霸王鞭》一般不表現什麼具體內容,主要表現一種情緒。在白族人民建房嫁娶或火把節、三月街、本主廟會等喜慶佳節中表演,也是繞三靈、鬧春王、田家樂等一些祭祀和民俗活動中必不可少的內容。其中尤以繞三靈中的《霸王鞭》舞隊最為熱鬧和壯觀。《霸王鞭》一般用八十公分或一百公分長的空心竹竿或扁方形木條為原料,在其頭尾兩部錯位鑿穿約十二公分的兩個長方形大槽,每個槽內固定有三小串銅錢,並在一端繫上一個彩球,鞭杆染成綠或紅黃綠相間色。在長期的流傳中,形成了二百多種不同的套路和跳法。一般是環繞身體的主要關節碰擊,即在舞動過程中,須敲打或碰擊地面、腳心、膝、胯、肩、肘、手掌部位,而以上各部位也必須主動去接鞭,這樣即形成上身前後扭擺或旋,再與下身顫動相結合,而形成了白族舞蹈瀟灑自如的風格及擺、旋、顫的韻律特徵。伴以傳統的白族嗩吶曲調、歌唱及民間打擊樂,氣氛十分熱烈而又獨具特色。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霸王鞭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