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創造性訓導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Creative Discipline
作者: 沈六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創造性訓導」的主要目標是提供給教師一些方法,幫助教師解決失控學生的問題行為。其主要概念是當一個違規性學生面對教師的反應時,可能展開努力發展一種新的行為模式。另一處理概念強調教師的改變和學生的改變之間的差異;除非學生願意嘗試新的行為以改進他與教師或班級的關係,否則教師應負改變學生行為的責任。
  教師可以採取兩項不同的步驟:第一幫助本身的成長,自己發展出更有選擇自由的方法,使自己更有力;第二是設計教師與學生之間交互作用的新模式,減少師生之間的緊張氣氛。當教師採取某些策略時,教師應該平心靜氣,使自己的緊張情緒放到最低的程度。
  創造性訓導的策略包含兩方面,一為了解班級交互作用的新方法,二為一系列非正常班級使用的策略。目標是:
  1.使用創造性訓導方法阻止學生的偏差行為,以減少課程進行的干擾;
  2.阻止失控學生,以免阻礙教師所提供的學習活動;
  3.避免學生引發教師施用不當的權威;
  4.使用幽默,以解除緊張的情境;
  5.如教師本身面臨「震撼性的行為」能保持鎮靜;
  6.偶爾說或做一些不尋常的事情使學生無法預測教師的行為,且讓學生認為這位教師不同於其他教師。不以教師為敵人;
  7.尋找教師與學生之間交互作用的新溝通方法;
  8.提供給學生發洩干擾學習過程的情感的代替物;
  9.寬恕意圖使教師發怒的學生。
  避免教師的某些障礙:
  1.恐怕失敗:害怕失敗阻礙教師嘗試新方法,有些教師即使明知老方法已經無效,亦不敢嘗試使用新方法;
  2.不願實施:當教師遭遇問題學生時,認為不堪造就,而採取僵硬的反應模式,如放棄教導;
  3.缺乏資源:忽視教師本身內在的力量,以及不知道利用外在資源;
  4.逃避挫折:許多教師希望全盤改變學生,因不易實現而放棄;
  5.習慣限制:教師習慣於傳統方法,不願改變;
  6.誤解學生:教師處理失控學生的問題行為時,拒絕創造性的觀念和領悟,而把失控學生當作不堪教誨;
  7.懼怕生疏:教師處理失控學生的問題行為時,懼怕未能預知的結果,不敢嘗試新方法;
  8.不願運用影響力:有時候,教師不敢積極地去面對頑劣學生,因為他不希望遭到學生的反抗;
  9.單方面的觀念:教師固執偏見,從單方面看問題。
  教師應該準備嘗試一些新的技巧,來消除學生的問題行為。創造性訓導的技巧有:
  1.蒐集全校教職員的處理意見:將所遇到問題或情境印列清單,分送全體可信任、有見解的教職員,請他們提供處理方法;
  2.想像設置訓導研究所:假想你是聞名的訓導研究所的所長,一個創造性研究所提供解決最困難的訓導問題;
  3.設身處地對待學生:允許學生扮演教師的角色,使學生為有意義的班級活動負責任;
  4.使用幽默與叮囑:寫下各種不同的笑料、片語、格言和聲明,這些是有趣的與無特殊意義的,俟機會與情境,偶爾使用一次,可以提振學生;
  5.表現似是而非的行為:這是應用心理治療的技巧,表現似是而非的行為,對反權威的學生特別有效果;
  6.使用啞劇與非語言的訊息:大部分失控學生一年中接受到好幾千次的語言譴責,最後他們已對語言的訊息已無動於衷,語言的譴責對他們已無效果。所以處理長期破壞規則的學生時,嘗試使用啞劇,表示諷刺;
  7.使用電視機或錄影帶:在教室內整個學期都使用錄音機或錄影機,集中焦點在製造最多困擾問題的學生。當教師發現有意外或破壞行為時,就約談頑劣的學生,或讓他們操作機器,詢問他們的感想;
  8.重播錄音帶或錄影帶:當學生否認他的破壞行為時,重播錄音帶或錄影帶,並打電話問候家長,以免家長袒護子弟;
  9.利用資深學生當作資訊來源:曾在學校製造麻煩的學生,在處理資淺的頑劣學生時,可以做為資源。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創造性訓導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