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藻 - 教育百科
ˇ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解釋:
  1. ㄕㄨㄟˇㄘㄠˇㄓˊㄨˋ˙ㄉㄜㄗㄨㄥˇㄔㄥㄕㄥㄩˊㄉㄢˋㄕㄨㄟˇㄐㄧˊㄏㄞˇㄕㄨㄟˇㄏㄨㄛˋㄔㄠˊ˙ㄉㄜㄋㄧˊㄊㄨˇㄋㄟˋㄨˊㄐㄧㄥㄧㄝˋㄅㄧㄝˊㄧㄡˇㄧㄝˋㄌㄩˋㄙㄨˋㄓㄨㄥˇㄌㄟˋㄕㄣˋㄉㄨㄛㄖㄨˊㄕㄨㄟˇㄗㄠˇㄌㄩˋㄗㄠˇㄏㄞˇㄗㄠˇㄉㄥˇ
  2. ㄨㄣˊㄘˊㄨㄣˊㄘㄞˇㄖㄨˊ:「ㄨㄣˊㄗㄠˇ」、「ㄗㄠˇㄕˋ」、「ㄘˊㄗㄠˇ」。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藻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zǎo
解釋:
  1. 水草的總稱。
    【例】水藻、綠藻、海藻
  2. 華麗的文采或文辭。
    【例】詞藻、藻翰、華藻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藻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zǎo
解釋:
[名]
1.水草植物的總稱。如:「水藻」、「綠藻」、「海藻」。唐.杜甫〈早行〉:「碧藻非不茂,高帆終日征。」
2.華麗的文彩。《文選.曹植.七啟》:「步光之劍,華藻繁縟,飾以文犀,雕以翠綠,綴以驪龍之珠,錯以荊山之玉。」
3.文辭、文章。如:「詞藻」。《文選.陸機.文賦》:「遊文章之林府,嘉麗藻之彬彬。」
[動]
參見「品藻」條。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藻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1. 水草植物之總稱。如:「水藻」、「海藻」。《說文解字.艸部》:「藻,水艸也。」唐.杜甫〈早行〉詩:「碧藻非不茂,高帆終日征。」金.劉瞻〈所見〉詩:「藻荇半浮苔半溼,浣紗人去不多時。」

2. 墊玉器的墊子。《禮記.雜記下》:「藻三采六等。」漢.鄭玄.注:「藻,薦玉者也。」唐.孔穎達.疏:「藻,謂以韋衣板以籍玉者。」《周禮.春官.典瑞》、《儀禮.聘禮》作「繅三采六等」。也作「繅」。

3. 用五彩絲繩貫玉為冕飾。《禮記.玉藻》:「天子玉藻。」唐.孔穎達.疏:「藻謂雜采之絲繩,以貫於玉。以玉飾藻,故云玉藻也。」唐.陸德明.釋文:「藻,本又作璪。」也作「璪」。

4. 華麗之文彩。三國魏.曹植〈七啟〉:「步光之劍,華藻繁縟,飾以文犀,雕以翠綠,綴以驪龍之珠,錯以荊山之玉。」《三國志.卷六五.吳書.王樓賀韋華傳.華覈》:「當飛翰騁藻,光贊時事,以越楊、班、張、蔡之疇。」

5. 修飾。《三國志.卷四九.吳書.劉繇太史慈士燮傳.劉繇》:「劉繇藻厲名行,好尚臧否。」《晉書.卷四九.列傳.嵇康》:「美詞氣,有風儀,而土木形骸,不自藻飾,人以為龍章鳳姿,天質自然。」

6. 文辭、文章。如:「詞藻」。晉.陸機〈文賦〉:「遊文章之林府,嘉麗藻之彬彬。」南朝梁.蕭統《文選.序》:「若其讚論之綜緝辭采,序述之錯比文華,事出於沉思,義歸乎翰藻。」

7. 「品藻」:鑒別流品,品評人物。《漢書.卷八七.揚雄傳下》:「仲尼之後,訖於漢道,德行顏、閔,股肱蕭、曹,爰及名將尊卑之條,稱述品藻。」《南齊書.卷五二.文學列傳.賈淵》:「若子桓之品藻人才,仲治之區判文體。」

注音: ㄗㄠˇ
資料來源: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藻
授權資訊: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