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團體結構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Group Structure
作者: 潘正德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團體結構根據佛西斯(D.R. Forsyth)的觀點,是指團體中各成員間、次團體間,以及成員與領導者間所形成的人際關係型態;由此型態,不僅可了解成員們的行為,更可解釋並預測團體的績效與大多數團體的行為。一般而言,團體結構可透過領導者、角色、規範、地位、團體的大小、凝聚力、團體的組成來說明。
  1.領導者:團體中,成員各自扮演不同的角色。其中有由團體發展出來的領袖人物,領袖人物通常為擁有正式職權之領導者,但亦可能為無正式職權,而具有影響力者。領導者對內擔負起推動、決策及領導的功能;對外則扮演溝通的橋樑。領導者的領導方式、風格,均會影響團體的運作及績效。
  2.角色:是指成員在團體中,擔任某種職位而擁有之預期的行為組型。從成員扮演的角色,可以了解其在團體中的角色行為。團體中常見的角色有三種:預期角色、知覺角色、實際角色。當成員不清楚自己的角色、權力或任務時,常會造成角色模糊;而當知覺角色及實際角色產生差異時,則會產生角色衝突。
  3.規範:是指由成員共同建立的行為準則,供團體的成員一致遵守。規範成員了解在特定場合裡,那些行為是對的、被接受的,那些行為是不對的、不被接受的。最常見的團體規範有四種:與績效有關的規範、涵蓋外表因素(穿著、打扮等)的規範、非社交安排(朋友交際、應酬等)的規範及與資源分配有關的規範。
  4.地位:是指成員於團體中的相對地位。亦即一般所謂的階級。地位高,職權大,易受尊重;地位低,職權小,易受人支使。因地位差異,導致對團體行為產生影響的問題有二:一為地位不一致,如名不正言不順、有名無實,或有實無名;二為地位差異,如上樑不正下樑歪,今人難以信服。
  5.團體的大小:團體的大小對團體行為的影響是肯定的,但其影響是正面或負面效果,則視依變項而定。根據駱芳美的觀點,受團體大小影響的相關因素為:成員參與度、目標一致性、領導力、親密度、成員反應、績效等。
  6.凝聚力:廣義的凝聚力是指成員能留在團體內,所表現出來一切行動力量的總和。狹義的凝聚力,意指描述團體中成員相互親近、吸引力的程度。凝聚力強,則成員樂於留在團體,易遵守規範、互動機會多、合作、友善、合群、忠心、工作較努力;凝聚力弱,則成員急於離開團體,較不遵守規範、互動較少、對立、關係疏離、工作較不努力。
  7.團體的組成:是指同質(Homogeneity)或異質(Heterogeneity)而言。同質與異質的差異,在於成員本身條件是否一致或相類似。同質性團體指成員在問題類別、人格類型、性別、年齡、智慧、教育背景、社經地位等具有一致的或相類似的特質;而異質性團體則否。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團體結構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