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案 - 教育百科
ˋ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解釋:
  1. ㄓㄨㄛ˙ㄗㄖㄨˊ:「ㄕㄨㄢˋ」、「ㄆㄞㄢˋㄐㄧㄠˋㄐㄩㄝˊ」、「ㄈㄨˊㄢˋㄐㄧˊㄕㄨ」。
  2. ㄍㄨˇㄉㄞˋㄩㄥˋㄌㄞˊㄔㄥˊㄈㄢˋㄕˊ˙ㄉㄜㄉㄨㄢˇㄗㄨˊㄇㄨˋㄆㄢˊㄖㄨˊ:「ㄐㄩˇㄢˋㄑㄧˊㄇㄟˊ」。
  3. ㄨㄣˊㄐㄧㄢˋㄖㄨˊ:「ㄨㄣˊㄢˋ」、「ㄉㄤˇㄢˋ」。
  4. ㄕˋㄐㄧㄢˋㄖㄨˊ:「ㄢˋㄑㄧㄥˊ」、「ㄅㄢˋㄢˋ」、「ㄘㄢˇㄢˋ」。
  5. ㄊㄧˊㄔㄨ˙ㄉㄜㄐㄧˋㄏㄨㄚˋㄐㄧㄢˋㄧˋㄖㄨˊ:「ㄈㄤㄢˋ」、「ㄊㄧˊㄢˋ」、「ㄘㄠˇㄢˋ」、「ㄧˋㄢˋ」。
  6. ㄐㄧㄥㄍㄨㄛˋㄧㄢˊㄐㄧㄡˋㄎㄠˇㄔㄚˊㄏㄡˋㄙㄨㄛˇㄗㄨㄛˋ˙ㄉㄜㄌㄨㄣˋㄉㄨㄢˋㄊㄨㄥㄢˋ」。ㄖㄨˊ:「ㄢˋㄩˇ」、「ㄅㄧㄢㄓㄜˇㄢˋ」。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案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àn
解釋:
  1. 長方形的桌子。
    【例】案頭、神案、伏案疾書
  2. 與公務相關的書面資料、記錄。
    【例】備案、翻案、檔案
  3. 提出的計畫、建議。
    【例】腹案、草案、議案
  4. 泛指牽涉到法律或政治的事件。
    【例】命案、訟案、五三慘案
  5. 古代盛飯食的短足木盤。
    【例】舉案齊眉
  6. 研查考證後所作的說明、註解或論斷。同「按」。
    【例】編者案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案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àn
解釋:
[名]
1.古代盛飯食的短足木盤。《後漢書.卷八三.逸民傳.梁鴻傳》:「每歸,妻為具食,不敢於鴻前仰視,舉案齊眉。」南朝宋.鮑照〈擬行路難〉一八首之六:「對案不能食,拔劍擊柱長歎息。」
2.長方形的桌子。如:「桌案」、「伏案疾書」。唐.李白〈下途歸石門舊居〉詩:「羨君素書嘗滿案,含丹照白霞色爛。」
3.牽涉到法律或政治的事件。如:「犯案」、「命案」、「投案」、「破案」、「五三慘案」。
4.與公務相關的文書、成例或獄訟判定的結論。如:「檔案」、「串供翻案」。《隋書卷七五.儒林傳.劉炫傳》:「今之文簿,恆慮覆治,鍛鍊若其不密,萬里追證百年舊案。」
5.提議或計畫之類的文件。如:「提案」、「草案」、「腹案」、「方案」、「議案」。
6.文章中,作者所加的說明或判斷。同「按」。如:「案語」。
[動]
1.向下壓。通「按」。《史記.卷一○七.魏其武安侯傳》:「籍福起為謝,案灌夫項令謝。」
2.考查、察辦。通「按」。《戰國策.趙策二》:「臣竊以天下地圖案之,諸侯之地,五倍於秦。」《史記.卷一○七.魏其武安侯傳》:「丞相言灌夫家在潁川,橫甚,民苦之,請案。」
3.依據、依照。通「按」。《荀子.不苟》:「曰國亂而治之者,非案亂而治之之謂也。」《韓非子.孤憤》:「人臣循令而從事,案法而治官。」
[連]
乃、於是。《荀子.榮辱》:「故先王案為之制禮義以分之,使有貴賤之等。」《戰國策.趙策一》:「秦與梁為上交,秦禍案攘於趙矣。」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案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_案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àn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1. [[名] ] 牽涉到法律或政治的事件。
音讀: uànn
屬性: 單字不成詞者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案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相關閩南語 相關客家語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