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主教座堂學校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Cathedral School
作者: 方永泉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主教座堂學校是中世紀歐洲的一種由教會所設立的公立學校;通常設在主教轄區大教堂的所在處,因而得名。主教座堂學校屬中、高等教育性質的學校,主要為培養在世俗工作的教士。主教座堂學校後來成為歐洲主要學術機構之一,特別在英國,一直至十八世紀都是主要的教育場所。
  主教座堂學校的設立,可追溯至西元六世紀;那時的教會企圖建立一些學校以彌補羅馬市立學校(municipal schools)衰微後的空缺。如在西元五一一年與五二九年時,奧爾良(Orleans)與費森(Vaison)兩處的宗教會議(Church councils)分別要求每個教區的神職人員,都要至少維持一所學校,以教授〔聖經〕及讀、寫、算等技能;而在費森所舉行的會議中,甚至強調學校的學習應以神職教育為主,並要求各教區的牧師收受具有足夠智力的年輕人,在基督教的信仰下培養他們,以訓練出未來的教區牧師。不過這些決議的效果不彰,根據史料記載,僅有在一些個人意志強烈的主教領導下的教區,才可看到一些教育的成效;甚至當西元七八六年,奧爾良的主教提奧多夫(Theodulf)亦曾通令教區牧師應建立學校以讓年輕人藉著教育來加強信仰時,其結果究竟如何,至今也不清楚。事實上,自整個西元九世紀中的文獻看來,當時學校缺乏的情況十分嚴重。
  主教座堂學校一直要至十世紀晚期,才逐漸在歐洲占有重要的地位,那時有一些著名的學校如利格(Liege)、萊姆斯(Reims)、巴黎(Paris)、奧爾良、卡爾特(Chartres)等,都具有相同的學術聲望。這些著名的主教座堂學校大多位於主要貿易通路上;可見由於十世紀末及十一世紀初時因貿易成長所帶來的閒暇與安定,乃使得教育得以興盛起來。
  在教學內容方面,主教座堂學校的教學內容常因教堂規模的大小而有不同,規模較大的教堂甚至還有神學學校的設立。不過主教座堂學校基本上仍延續著西方傳統中注重博雅學習的遺緒,早期(九、十世紀)的主教座堂學校大都跟隨著卡培拉(Martianus Capella)、波伊修斯(A.M.S. Boethius, 480~525)、卡西德魯斯(F.M.A. Cassiodorus, c.477~570)、愛西多(Isidore, 570~636)、毛魯斯(R. Maurus)等人而來的百科全書派(The Encyclopedic)學習,教學內容包括了算術、幾何、天文、音樂等,特別是文法的學習;而教學的方法也多為要求學生進行記憶及模仿古典作品的範本,簡言之,早期的主教座堂學校在教學採相當保守的態度。到十一世紀時,某些地方的主教座堂學校的學習內容,才開始有了戲劇性的變化,原先的保守精神受到具有批判性問題的挑戰;大概自西元一○五○年後,主教座堂學校是當時歐洲主要的學術機構,影響長達一世紀,代表了新的學習精神。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主教座堂學校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