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人工實體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Artificial Reality
作者: 莊道明
日期: 1995年12月
出處: 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人工實體又可稱為虛擬實體(Virtual Reality),主要是利用電腦製作出三度空間之立體影像,經過特殊設備的輸出,可使觀看者感受到實體般的立體感。這項技術在攝影術發展初期便發展出來,透過立體攝影術(Stereo Photography)的攝影方法,製作出立體的靜態影像,以供家庭娛樂使用。
  早期立體攝影術是利用特殊實體鏡照相機(Stereoscopic Camera)上一對攝影鏡頭,同時對實物拍攝。這對鏡頭與人左右兩眼所見相似。拍攝完後,當底片放置於實體鏡看片機(Stereoscopic Viewer)內供觀片者觀看時,由於影像重疊,使看片者看到具有立體效果的實物景觀。而人工實體亦是利用相同的原理製作出來。經由電腦繪圖完成的影像,透過一個猶如聽筒般的眼鏡將影像輸出。由於每支眼鏡是一具小型的視覺終端機,當影像由電腦工作站輸出後,經由人類左右雙眼的組合,將立即產生三度空間立體動態的影像。冉配合三度空間的立體聲效果的耳機,一個由電腦產生的虛擬世界便躍然而生。
  整套人工實體的設備目前價格仍相當高,約美金1,000,000元。為使觀片者能產生如臨其境的真實感,觀片者必須穿戴上各種感應的輸出入設備。其中包括一個頭罩式顯示器(Head-Mounted Display),位置追蹤器(Position Tracker),空間聲音系統(Spatial Audio System),語言辨識系統(Speech Recognition System),資料手套(Data Glove),外部支架(Exoskeleton),及觸覺回饋系統(Tactile Feedback System)。待觀片者穿戴完成後,將猶如太空人一般,然後再站立於可晃動式的平臺上。此時人類的感官所接收到的所有訊息,均是由電腦所製造出來。
  人工實體所虛擬的立體影像世界,是借助電腦輔助設計(Computer-Aided Design,簡稱CAD)繪圖製作影像。由於目前的價位過高,而限制了人工實體被市場接受的能力。人工實體若應用在建築設計方面,將可讓公司的董事們事先經歷一趟虛擬的摩天大樓之旅,先感受一下整棟大樓的內部空間及舒適感,而這可能使得一件即將被停擺的建築案很快復案又通過。
  人工實體除了應用於建築設計外,亦可利用在汽車內部空間的設計,機械零件密合度的設計,甚至引擎或汽車傳動部分的內部緊密設計等。經由人工實體三度空間的立體透視,將可使工程師設計出更精良的作品。而利用人工實體設計的方法比傳統製作實體模型,不但較節省成本,同時也更能透視內部空間實際結合的狀況。對設計師而言是一項極有力的設計工具。現今人工實體也逐步被應用於運動教學及航空飛行訓練等領域。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人工實體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