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德 - 教育百科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 |
漢語拼音: | dào dé |
解釋: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道德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
|
注音: | |
漢語拼音: | dào dé |
解釋:
人類共同生活時,行為舉止應合宜的規範與準則。《易經.說卦》:「和順於道德而理於義,窮理盡性以至於命。」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道德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 Morality |
作者: | 朱啟華 |
日期: | 2000年12月 |
出處: | 教育大辭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道德是人類分辨善惡對錯之行為的規範總體。西方哲學中多把道德納入於倫理學中討論。 在道德規範方面,對道德義務討論的較多,其次常就法律與道德相併討論,重在何者為「是」(right)和「公道」(equity)的問題。就契約論而言,霍布斯(T. Hobbes)認為道德指的是遵從國家所定立的行為原則。因為人類在原始自然狀態下,人人均有極大的自由,能為所欲為。但由於人需要資源,而資源又有限,為了生存,人們必須不斷地爭奪,以獲取資源。在這種過程中,又發現即使力氣或個人能力優於別人,亦有被別人聯合而致敗的可能。為了每個人的生命設想,便放棄自己的一部分自由,交給一位公認的執法者,讓他在維持人們基本生存權的原則下,遵從他所訂立的法律。執法者因而享有極大的權力,對不守法者加以制裁。故霍布斯以為道德指的是守法的行為。而就義務論來看,康德(Imm. Kant)認為人有理性,依從自己的理性而實踐德行時,才能顯出自身有價值,而不再是受自然因果法則制約的個體。德行是其他動物所缺乏的,只有有理性者依理性而行才能完成。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也受制於自然法則,即餓了要吃飯、有欲望就要發洩,但人同時也有理性,在追求自然需求的滿足時,會考慮其正當性及合法性。所以當人能以理性為行動的主導,依其所產生的法則作行動原則時,即已脫離了自然生物的一面,而達到尊嚴且獨特的存有者。人之所以要有道德,即是為了顯示人存在的價值,而道德指的即是理性自為立法時,行動者所表現的行為,故而是一項自發的,不受外在因素所制約的行動。 這些觀點,在教育中應當了解學生自發地完成道德的意義,成為自主具有道德的人。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道德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教育部臺灣客語辭典
屬性: | 名 |
四縣音 |
|
海陸音 |
|
大埔音 |
|
饒平音 |
|
詔安音 |
|
南四縣 |
|
釋義:
|
|
對應華語: | 道德 |
詞條來源: | 教育部臺灣客語辭典_道德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教育部臺灣台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
tō-tik
|
解釋:
|
|
詞條來源: | 教育部臺灣台語常用詞辭典_道德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