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慢 - 教育百科
ˋ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解釋:
  1. ㄔˊㄏㄨㄢˇㄩˇㄎㄨㄞˋㄒㄧㄤㄉㄨㄟˋㄖㄨˊ:「ㄏㄨㄢˇㄇㄢˋ」、「ㄇㄢˋㄙㄨˋ」、「ㄇㄢˋㄔㄜ」、「ㄇㄢˋㄍㄨㄥㄔㄨㄒㄧˋㄏㄨㄛˊ」。
  2. ㄊㄞˋㄉㄨˋㄌㄥˇㄉㄢˋㄅㄨˋㄑㄧㄣㄑㄧㄝˋㄖㄨˊ:「ㄉㄞˋㄇㄢˋ」、「ㄠˋㄇㄢˋ」、「ㄑㄧㄥㄇㄢˋ」。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慢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màn
解釋:
  1. 速度低緩的。與「快」相對。
    【例】慢車、動作很慢 ◎
  2. 稍緩。
    【例】且慢生氣,先聽聽他怎麼說。
  3. 態度冷漠、不禮貌的。
    【例】傲慢、輕慢、怠慢
  4. 宋詞的體制。長調稱為「慢」,以調子長、聲音緩慢而得名。如聲聲慢、揚州慢、木蘭花慢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慢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màn
解釋:
[形]
1.怠惰。《說文解字.心部》:「慢,惰也。」
2.驕傲、不禮貌的。如:「傲慢」、「輕慢」、「侮慢」。
3.速度低、不快的。如:「慢車」、「動作很慢」。
[副]
1.遲緩的。如:「請慢走」。唐.白居易〈琵琶行〉:「輕攏慢撚抹復挑,初為霓裳後六么。」
2.從緩、稍緩。如:「且慢生氣,先聽聽他怎麼說。」、「慢點兒告訴他,過陣子再說吧!」
[動]
輕侮、輕視。《左傳.襄公三十一年》:「大官大邑,所以庇身也,我遠而慢之。」唐.韓愈〈答馮宿書〉:「雖不肖人至,未嘗敢以貌慢之。」
[名]
宋詞的體制。長調稱為「慢」,以調長聲緩得名。如聲聲慢、揚州慢、木蘭花慢等。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慢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_慢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bān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1. [[形] ] 速度遲緩。
反義詞: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慢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1. 怠惰。如:「怠慢」。《說文解字.心部》:「慢,惰也。」《荀子.禮論》:「其立聲樂怡愉也,不至於流淫惰慢。」晉.李密〈陳情表〉:「臣具以表聞,辭不就職,詔書切峻,責臣逋慢。」

2. 輕侮、輕視。《左傳.襄公三十一年》:「大官大邑,所以庇身也,我遠而慢之。」唐.韓愈〈答馮宿書〉:「雖不肖人至,未嘗敢以貌慢之。」

3. 驕傲、無禮。如:「輕慢」、「悖慢」。《書經.大禹謨》:「侮慢自賢,反道敗德。」漢.王充《論衡.譴告》:「子弟傲慢,父兄教以謹敬。」

4. 速度低、動作輕。如:「慢車」、「慢動作」。唐.白居易〈琵琶行〉:「輕攏慢撚抹復挑,初為霓裳後六么。」《老殘遊記》第八回:「跟隨人替他把身上雪撲了又撲,然後把驢子牽來,重復騎上,慢慢的行。」

5. 稍緩、從緩。如:「且慢生氣,先聽聽他怎麼說。」《醒世恆言.卷一七.張孝基陳留認舅》:「因有手遲腳慢的,眼看別人賺錢,心中不忿,卻去過老面前搬嘴。」《文明小史》第四三回:「如今按下江南之事慢表,且說安徽省安慶省城……。」

6. 美麗、漂亮。唐.白居易〈憶舊遊〉詩:「修娥慢臉燈下醉,急智繁弦頭上催。」五代十國.李煜〈菩薩蠻.蓬萊院閉天臺女〉詞:「臉慢笑盈盈,相看無限情。」

7. 宋詞體制。長調稱為「慢」,以調長聲緩得名。如〈聲聲慢〉、〈揚州慢〉、〈木蘭花慢〉等。

注音: ㄇㄢˋ
資料來源: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慢
授權資訊: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相關閩南語 相關客家語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