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里特費爾,凱撒琳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Littlefield, Catherine (1905-1951)
作者: 江映碧
日期: 2004年11月
出處: 舞蹈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人名。她出生於美國費城(Philadelphia),身兼芭蕾舞者、編舞家、舞蹈教師與舞蹈總監,在費城時隨母親卡洛琳(Caroline L)習舞,赴紐約時曾師事塔拉索菲(Ivan Taraso-ff)、與亞伯堤雷(L Albertieri),赴巴黎時師事柯比列夫(Kobeleff)、伊果洛娃(Lubov Egorova)與Leo Staats。1933年嫁給菲利浦.雷迪(Philip Leidy),1920年首度出現在百老匯演出歌舞劇《莎麗》(Sally),1922-1926在紐約參加歌舞劇的演出,1926-1934年起應聘為費城大歌劇院的首席舞者與編舞家,演出的舞作包括《路易十四》、《親愛的安妮兒》與《童靴》等,1934-1941年創立費城里特費爾芭蕾舞團(Philadelphia Littlefield Ballet),並巡迴公演於歐洲與美國各地,1938-1939年與1941年該團成為芝加哥國民歌劇院的專屬舞團,1940年為紐約世界博覽會負責編作表演節目《美國歡呼》(American Jubilee),1940-1948年間先後為歌舞劇與漢尼(Sonia Henie)的溜冰劇團編舞。里特費爾早年在家鄉習舞時,並非受正統的芭蕾舞訓練,直到她赴紐約與巴黎時才接受正統的芭蕾舞訓練,但是由於她的天資聰穎,她不只對傳統的芭蕾舞有深刻的認知,同時也發展出自我獨立的舞蹈風格;她的舞蹈保留傳統「古典芭蕾舞學派」的技巧,雖是如此作品卻具有鮮明的美國風貌;簡單、精確、不做作,充滿自然、風趣、樂觀與活潑的精神,由於初創團時缺少男性舞者,她就招募了一些運動員,在加以訓練後雖然芭蕾舞技巧無法臻於完美,但是他們在打擊〈Batterie〉與軸轉〈Pirouette〉的舞步上有驚人的表現,她的舞作《終點站》(Terminal)、《仕女雅裝》(Ladies´ Better Dresses)與《咖啡社團》(Café Society)被稱為具有諷刺性的卡通芭蕾舞,1937年費城芭蕾舞團赴歐洲作巡迴公演,得到觀眾熱烈的讚賞,尤其是他們富有美國色彩的舞碼像《穀倉舞》(Barn Dance),同年里特費爾是第一位將裴堤帕的舞劇呈現在美國的舞台上的編舞家,她的舞團在費城市演出《睡美人》(Spleeping Beauty)。除此之外里特費爾也是第一個邀請現代編舞家參與編舞工作的芭蕾舞團,費城芭蕾舞團在她的經營下不只創造了美國風格的「古典舞蹈」,同時也為美國舞壇培育不少的人才;像康瑞(Karen Conrad)與郭登(Miriam Golden)後來成為美國芭蕾舞團的首席舞者;麥克瑞金(John McCracken)成為百老匯的知名演員,杜林歐佛(Alexis Dolinoff)加入狄亞格烈夫俄國芭蕾舞團(Les Ballets Russes de Serge de Diaghilev),凱頓(Edward Caton)成為極受歡迎的編舞家應邀至各大芭蕾舞團編舞,達勒(William Dollar)、寇迪(Douglas Coudy)與帕替喬(Jack Potteeiger)日後成為巴蘭欽美國芭蕾舞團的首席舞者。里特費爾另一個值得一提的貢獻就是她提升了冰上舞蹈的水準,她以的綜合劇場觀念來設計溜冰的節目,在技巧上融入芭蕾舞的動作與姿勢,因此使冰上舞蹈一改往日的呆板形象,里特費爾不愧是一位美國的芭蕾舞先驅,她的奉獻蔭蔽了美國的芭蕾舞、歌舞劇、舞台劇與冰上舞蹈。
參照:
Martha Bremser Ed《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of Ballet》1993、Horst Koegler《The Concise Oxford Dictionary of Ballet》1987.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里特費爾,凱撒琳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