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副學習 - 教育百科
副 | |
學 | |
習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 Associate Learning |
作者: | 簡紅珠 |
日期: | 2000年12月 |
出處: | 教育大辭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副學習」主要源於美國教育家克伯屈(W. Kilpatrick)所倡導的同時學習原則;他認為學習是一個整個的活動、是完整的經驗、是整個氣質的變化,而不是片段的知識,所以主張在學習過程中,同一時間內,都可以直接或間接的學習到有關知識、技能、態度、理想、觀念、興趣及情感等,此亦即同時學習原則。克氏將學生在同一時間內的學習分為主學習、副學習和附學習三種。 1.主學習(primary learning):係指教學時所直接要達成的目的,可能是知識,亦可能是技能,或者是態度理想,因科目性質而定。 2.副學習(associate learning):是指與主學習有關的思想和觀念,多屬於知識的學習。 3.附學習(concomitant learning):亦稱輔學習,是指學習時所養成的態度、理想、情感、興趣而言。 副學習是指其他學科與該教學單元有關的知識、觀念或技能的學習而言。在單元目標中屬於次要目標或相關目標,其性質可說是主學習的擴充或延伸,有的是關於智育的、有的是關於技能的、有的則是關於群育的,視教學單元的內容而有不同。茲舉國語科中「遊子吟」一詩為例,讓學生了解該詩中的生字和新詞是主學習,而教導學生有關該首詩的作者背景、新詩體的結構、詩詞的吟唱方式、詩詞與白話文的功用及相異之處,這些學習則屬於副學習。又以社會科中「太平天國」一單元為例,學生主要學習有關太平天國史事因果外,學生還學習到相關的地理知識、宗教知識及政治的力量等,此種同時的學習,提供給學生的是完整的經驗、整體的學習。若教師能善加利用此一原則,則可提高和擴大教學的效果。 克氏的同時學習原則雖分主、副、附學習,但對學生的完整學習結果而言,副學習的重要性,是絕不亞於主學習的,所以教師如何善加應用同時學習原則來施教,使學生獲得較完整的學習就變得頗為重要。 首先教師對主學習有關的教材要充分準備,才能旁徵博引,擴充學習的層面;教師教學不應局限於課本教材範圍,要多拓展學生的經驗,引導他們學習有關的思想和觀念。當然主副學習的分量要兼顧適當比例,以免本末倒置;教師於教學中要多選擇合適的內容以補充教科書的不足;教師對於學生所提出的問題要能適當的回答,給予滿意的答覆,學生可從中學到許多教材中未顧及的學習層面。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副學習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