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卡達卡利舞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Kathakali
作者: 張素珠
日期: 2004年11月
出處: 舞蹈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印度西南方喀拉拉邦(Kerala)的古典舞蹈與戲劇形式,清一色由男性演出。所有印度古典舞都可追溯至二千多年前的經典著作《舞論》(Natya Shastra),而目前《卡達卡利舞》表演形式,大部分經歷了五百多年的演變才確立,於十八世紀後期至十九世紀初期達到顛峰。「卡達」意為「故事」,「卡利」則是表演,因此《卡達卡利》的字義即「表演故事」,另有說法:可能指卡里女神(Kali)的儀式。卡里是濕婆(Shiva)美麗的妻子,原名叫帕爾婆蒂(Parvati),這妻子善變,故常以不同面目出現,依不同面目有不同的名稱:德維(Devi)、德爾伽(Durga,又稱難近母)、卡里(Kali)等。喀拉拉邦是印度最小的省分之一,卻擁有最高的識字人口比例,《卡達卡利舞》的發展深受當地文化藝術的影響,包括:一、《庫堤亞塔》,是碩果僅存的梵文戲劇,由查基亞婆羅門(Chakiar Brahmins)通宵演出,不過現在常用塔拉拉方言馬拉雅藍語(Malayalam)。二、雅利安人入侵前,在當地土著達羅毗荼人(Dravidians)中間流行的宗教儀式和戲劇,他們崇拜女神薄伽梵蒂(Bhagavati),對《卡達卡利舞》的視覺觀念影響極大。三、《卡拉里柏耶》(Karalippayat),一種武術形式,自早以來,《卡達卡利》便由喀拉拉邦的武士階級扶持,雖然現在更注重優雅的美感,但未受過這種武術的嚴格訓練者,仍不准參與演出。四、《克里希納坦》(Krishnattam),是取材自十二世紀名詩《哥雲達頓》(Gita Govinda)的戲劇。簡言之,《卡達卡利舞》事實上是雅利安人之前的達羅毗荼人舞蹈,以及後來由婆羅門僧引進的舞蹈二者的結合體,它結合了知覺意識、宗教行為和兩種文化的技法,臻於和諧、完美境界。《卡達卡利舞》不論在面部表情、身體動作和手姿、發聲技巧或服飾化妝,都有其特色;表演者演出《往世書》(Puranas)與《摩訶婆羅多》(Mahabharata)中的角色,包括超人、惡魔、凡夫俗子和一般女子,人物基本上可分為六種,當中又有許多細微的區別,女性角色也由男子扮演。他們穿戴寬大裙子與頭飾,還有縷縷黃金珠子串成的護胸甲和項鍊,珠寶和裝飾極為華麗奢侈;同時化上濃妝,化妝一般需二至四小時,卸妝至少得半小時,其裝扮形式之複雜,在全世界各類舞蹈中無出其右者。著名的《卡達卡利舞》手姿,通常透過二十四個基本手印(Mudra)字根和組合來敘述內容,甚至能創造一個多達九百個手印字根所組合起來的詞彙,表演者不只是手腕、手掌和手指的機械性操作,還強調舞者心靈表現,使整體更生動。在所有古典舞中,以《卡達卡利舞》最複雜,舞台效果也最強烈,可謂印度最成熟的舞蹈藝術。
參照:
Reginald & Jamila Massey《The Dances of India》1989、《第十五屆亞洲藝術節專刊》1994。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卡達卡利舞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