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四庫全書〕選印本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程運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四庫全書總目〕頒布,約在乾隆五十五年至五十九年(1790~1794)間。總目頒布後,地方首先刊印者為浙江杭州刻本,嗣後又有粵東刻本,以後三十餘年,石印本亦有多種。至〔四庫全書薈要〕之總目與〔四庫全書總目〕不同;前者係統全書之卷數以定次,故首列卷數,次部數,再次書名卷數,著者朝代爵里姓名,並述該書係依據何種版來繕錄,據何版本校正,故薈要之價值,觀總目即可知之。其未錄各書提要,以已冠諸每部之書首。
  當時四庫館因各書原本大小不一,全刻又費時耗資,故全用鈔本。此項繕錄本行款一致,頗為整齊,惟魯魚亥家,在所難免,經乾隆帝檢出疏陋之處,將原充提調侍郎陸費墀革職,紀昀等均受到罰令重繕之處分。貯於文淵閣之〔四庫全書〕為受罰後重勘本,故校勘較他處為精,字亦較工整。
  民國以來,有重行印行〔四庫全書〕之議,研擬多次,迄未完成。近人高步瀛等又有將〔四庫全書〕精選影印之議,目前坊間刊行之〔四部叢刊〕及〔四部備要〕,均可視為〔四庫全書〕之選印本。
  〔四部叢刊〕為上海商務印書館選刻,用石版覆印,計三百四十八種,二千九百七十九冊,一萬一千五百二十二卷;所據底本,以東方圖書館之涵芬樓藏本為主。〔四部備要〕為上海中華書局還刻,用聚珍仿宋版排印。自第一集至第五集分年校刊,共計二千餘冊,經史子集最要之書,大致略備。二書相較,〔四部備要〕所據底本,多取通用刊本之佳者,雖陳義不高,但頗切實用,於學術上之貢獻,不若〔四部叢刊〕,然應用之便,則為其優點。〔四部備要〕分二十年間刊行二十集,都八千餘冊,對學者之助益,似超越〔四部叢刊〕。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四庫全書〕選印本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