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同儕學習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peer learning
作者: 呂美慧
日期: 2012年10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同儕學習(peer learning)是個人在完成某學習任務的歷程中,經由同儕的互動和協助,獲得情緒的社會性支持,以及相互的教導與學習,易使彼此的學習成效提高的一種學習型態。   同儕學習是合作學習的一種,乃是基於在同儕共同學習能提升成效的假定。同儕是指隸屬於同一社會群體的成員,尤其是相似年齡、年級或地位的組合。其特性是彼此權力關係上的平等,因此同儕學習強調的是學習的社會本質,在學習歷程中,由於處於平等地位,故在認知衝突中更能引發重新思考,而促使認知發展;此外,同儕合作學習亦能獲致情緒的心理支持,以及學習的正向激勵,故有助於彼此學習效能的同步提升。   同儕輔導(peer tutoring)是同儕學習的一種,為18世紀英國學者Joseph Lancaster和Andrew Bell所創發,係指同儕群體中能力較高者扮演輔導者,協助能力較弱者克服學習障礙。學習的改善是相互的增強,一方面,受輔者與能力較強者互動,藉由模仿和對話,有益於提升認知層次;另一方面,輔導者在教導互動中,有了更高的自尊和責任感,更願重新探討內容和組織知識,強化自身學習。這種互動模式把同儕關係由競爭轉化為合作,參與者均在學習歷程享受學習樂趣並獲得成長。   同儕學習可使學習效益正向提升,受到許多學者論點的支持。1950年Piaget主張:與他人合作學習,進行討論、共同工作和相互協調,可促進邏輯思考的發展。人本主義學者Abraham H. Maslow(1908-1970)的需求層次論,把人類對愛和隸屬感需求的滿足視為導向成功的入門,與同儕良好的關係互動有助於學習力的提升。美國心理學家Albert Bandura在1977年提出的社會學習理論,主張人類的行為學習是個人經由觀察和模仿他人動作,與其社會環境持續交互作用的歷程。1978年 Lev Vygotsky也提出說明:他人的經驗和支持能提供學習鷹架,協助學習者達成近側發展區上限的表現,亦即同儕學習的人際關係有助於學習者導向更高的認知發展。上述這些理論說明了同儕的良性互動是提升學習動機的要素,尤其當同儕是用心學習的好伙伴時,更能激發學習動力,促進學習效能。   相對的,同儕學習也受到許多的質疑和批判。最受爭議的是群體共識的問題,群體共識可能導致過於服從,壓抑個殊差異和創造力,以及產生限制產出的群體實踐。其次,2002年De Lisi指出:同儕學習無法保證同儕間和諧樂觀的關係,同儕們常有不同人格特質、學習經驗及目標取向,因此無法總是協調一致以群體運作,也易使能力較弱者無法平等地挑戰彼此和激盪思考,進而趨向消極被動。另外是角色模糊的問題,同儕輔導者和受輔者對自身角色任務並不清楚,而使得同儕學習的效能不彰。上述這些問題是進行同儕學習活動時要注意克服的。Guthrie, James W. (2003). Encyclopedia of education. New York: Macmillan Reference USA.
English, Leona M. (2005).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adult education. Houndsmill, Basingstoke, Hampshire : Palgrave Macmillan.
錢傳明(2008)。支援同儕學習的程式語言教學平台。國立雲林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參考資料:
Guthrie, James W. (2003). Encyclopedia of education. New York: Macmillan Reference USA.
English, Leona M. (2005).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adult education. Houndsmill, Basingstoke, Hampshire : Palgrave Macmillan.
錢傳明(2008)。支援同儕學習的程式語言教學平台。國立雲林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同儕學習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