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運動哲學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Philosophy of Sport
作者: 胡天玫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運動哲學」是對人類遊戲、運動、體育或休閒經驗的反省活動;是利用哲學當一種工具和導引,使我們更能了解自己,成為比較有智慧的體育從事人員。其他相關的名詞尚有「體育概論」(introduction to physical education)、「體育思想」與「體育原理」(principles of physical education)。
  西方運動哲學發展的歷史脈絡,可大略區分為三階段:原初期(~1960)、形成期(1961~1964)與創發期(1967~ )。
  原初期出現了一些有關原則和基礎的教科書,較偏向於哲學。其中,三個作品產生極大的影響力:桑塔雅那(G. Santayana, 1894)的〔露天看臺哲學〕(Philosophy on the Bleachers)與格瑞扶司(H. Graves, 1900)的〔運動哲學〕(A Philosophy of Sport)兩篇文章,及懷金格(J. Huizinga, 1950)的〔人類-遊戲者〕(Homo Ludens)一書。
  形成期,運動哲學理論傾向於系統和綜合化,如席格勒(E.F. Zeigler, 1964)的〔體育、健康教育與休閒的哲學基礎〕(Philosophical Foundations for Physical, Health and Recreational Education),而真正以一種哲學討論出現,如戴維斯(E.C. Davis, 1961)的〔體育的哲學過程〕(The Philosophic Prrocess in Physical Education)。
  創發期,運動哲學由於受到現象學、存在主義及詮釋學等歐陸哲學影響,有關運動經驗的反省與詮譯大量出現。史拉索(H.S. Slucher)於一九六七年所出版的〔人、運動與存在〕(Man, Sport and Existence)一書,是第一本直接與系統的專致於運動分析的書。將運動哲學從教育學關懷的角度轉向運動本身,並持續著,如梅思尼(E. Metheny, 1968)的〔活動與意義〕(Movement and Meaning)和魏斯(P. Weiss, 1969)的〔運動:哲學探索園地〕(Sport:A Philosophic Inqury)。
  運動哲學主要的研究主題,共包括下列十大主題:運動本質為何與何為運動;人們如何理解運動;身、心與靈間的關係;何謂有意義或顛峰運動經驗;運動與體育的關係;運動現象怎麼才作為一種藝術作品;運動中提供價值學習嗎;公平競爭與運動員精神;業餘與職業運動員;國際競賽價值為何。
  運動哲學學會(Philosophic Society for the Study of Sport, PSSS)成立於一九七二年十二月二十八日,〔運動哲學期刊〕(Journal of the Philosophy of Sport, JPS)正式於一九七四年發行,其他重要的教科書則有:格柏和摩根(E.W. Gerber & W.J. Morgan, 1972)主編的〔運動與身體〕(Sport and the Body);奧斯特豪特(R.G. Osterhoudt, 1973)的〔運動哲學〕(The Philosophy of Sport);艾倫與費伊(D.J. Allen & B. Fahey, 1977)主編的〔運動人〕(Being Human in Sport);范德沃肯與沃茨(D.L. Vanderwerken & S.K. Wertz, 1985)的〔運動內外〕(Sport Inside Out);及摩根與米爾(W.J. Morgan & K.V. Meier, 1988)主編的〔運動哲學探究〕(Philosophic Inquiry in Sport)。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運動哲學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