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場地獨立 - 教育百科
場 | |
地 | |
獨 | |
立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 蔡長添 |
日期: | 2000年12月 |
出處: | 教育大辭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場地獨立與場地依賴」認知方式最先是由韋特金(H.A. Witkin)與其同事於一九五四年所提出。他們在一九六二年提出「心理分化」理論,說明認知型式有籠統對明晰的層面,將「場地獨立與場地依賴」概念,擴充到人格特質方面,以涵蓋心理功能各方面的個別差異。不久韋氏等(1979)又將心理分化的理論加以修改,提出「我與非我的分化」的建構,把明確的認知功能、明確的軀體概念及獨立的認定感三個領域統整,而以「場地獨立性」為代表。是一種兩極化的過程變項,表示個體能不依賴外界的參考架構而獨立自主的程度。這種認知方式具有極大的一致性與穩定性,即使處境不同或經過多年的時間,也不容易加以改變。而其變異與分配是連續的,一般人只是較偏重於某一類型,在兩極端的絕對類型則較不常見。 韋氏等人(1962)為衡量籠統對明晰的認知層面,設計了三種有關心理分化的實驗,實驗中所採用的工具分別為軀體調整測驗、桿框測驗及隱藏圖形測驗,其中以隱藏圖形測驗被使用的較廣。隱藏圖形測驗是將一個單純的幾何圖形隱藏於複雜圖形中,使之不易辨識。受試者被要求在此複雜的圖形中找出被隱藏的單純圖形。受試的得分就是發現簡單圖形所需的時間。時間愈短,表示受試者洞見目標的能力愈強,比較不被圖形的複雜迷惑。換言之,其知覺特質是能夠把形象從場地組織背景中獨立出來,故稱為場地獨立型。如果所需的時間愈長,表示受試者的知覺被整個場地的組織強烈支配,場中的各部分成為混雜的經驗,無法獨立出來被確認,故稱為場地依賴型。現今較常使用的隱藏圖形測驗有三種:范氏隱藏圖測驗、麥塞克(Messick)嵌圖測驗、群體嵌圖測驗。 場地獨立的個體擁有高度自我認證的知覺能力,知覺判斷時較少受周圍刺激的干擾,能專注,不易分心。認知功能較為獨立,通常能不受制於所給予的訊息而進行認知重建的工作。具有較高的分析能力,比較能區分視覺界中形象與背景。面對複雜、不確定的情境,較能有效的去組織、結構。 當他們身處結構鬆散的情境中,具有籠統性的場地取向時,其所感受到的刺激是籠統渙散的。而在組織化的場地中,具有破解組織此場地的能力。能以自身為參考點。將知覺場地的物體與背景加以畫分,忽略不相干的部分而萃取出重要的部分,把這些外界的訊息分割成不連續而各自獨立的成分,依本身參考架構予以適當的重建。不同的個體會用不同的方式和環境互動,由於個體認知重建能力不同,個人蒐集和組織資訊的方式就有極大的差別。 場地獨立型個體其學習與記憶歷程的特徵:(1)採取參與者的角色,主動地介入訊息的接收;(2)廣泛選擇採用各種可用的線索,能依工作需要建構所需場地;(3)刺激類化坡度下降急遽,較會運用中介歷程區分一連串的刺激;(4)較常使用整體策略的假設考驗方式來獲得概念;(5)概念的自由回憶效率較高。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場地獨立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