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柏德,邦妮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Bird, Bonnie (1914-1995)
作者: 李小華
日期: 2004年11月
出處: 舞蹈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人名。美國舞蹈家、編舞家、教育家、舞蹈行政管理。生於華盛頓西雅圖,畢業於「康尼斯藝術學院」(Cornish School of Fine Arts),隨瑪莎.葛蘭姆(Martha Graham)學習現代舞。她在「康尼斯藝術學院」畢業後,由葛蘭姆推薦到紐約「Neighbourhood Playhouse School」學習兩年。1932年完成學業後,加入「葛蘭姆舞團」,為該團舞者、舞蹈訓練,並兼任行政助理。1938年她離開「葛蘭姆舞團」,到「康尼斯藝術學院」擔任舞蹈科主任,聘請約翰.凱基(John Cage)為該校舞蹈伴奏,並與凱基籌劃該校的表演藝術、舞蹈夏令營和其它舞蹈計畫。肯寧漢(Merce Cunningham)是她在該校培養出來的第一代舞者。1940年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她與丈夫Ralph Gundlach(著名的美國社會心理學家)熱心地投入社會服務和援助難民之計畫方案,藉此柏德學習到醫藥護理和駕駛飛機。她一方面在紐約開設舞蹈社,另一方面任教於「史密斯學院」(Smith College),並開始推廣舞蹈藝術教育,並在九十二街Y劇場策劃一個專為青少年而成立的「Merry-Go-Rounders」 舞團,聘請韓福瑞(Doris Humphrey)為藝術顧問。該舞團擁有不同的編舞家包括荷文(Lucas Hoving)、馬斯奴(Sophie Maslow)、莫里(La Meri)、傑弗瑞(Robert Joffrey)和柏德本人。她也參加「美國舞蹈教師協會」(American Dance Guild)的創造性舞蹈教育推廣。從1960年起,擔任教師協會主席,並設立學報《Dance Scope》,聘請瑪夏.西格(Marcia Siegel)為該報的編輯。1966年,她又推動美國舞蹈學術研究風氣,擔任「舞蹈研究會」(Congress on Research in Dance, C.O.R.D)的第一任主席。她曾被Blythedale醫院聘請,與拉邦的學生芭田妮芙(Irmgard Bartenieff)合作發展殘障兒童舞蹈治療計畫,1970年她轉任「舞譜局」(Dance Notation Bureau)舞蹈教育部門主任。1973年她被英國「拉邦中心」校長諾斯(Marion North)聘請為該校客座教授。1974年轉為專任教授,並協助諾斯建立舞蹈表演課程,籌劃國際教學計畫,爭取舞蹈的學術地位。她和諾斯的合作使「拉邦中心」成為英國第一所舞蹈研究所並提供碩士和博士學位的舞蹈學校。1982年她協助諾斯成立「過渡舞團」(Transition Dance Company),並把「拉邦中心」的《舞蹈劇場雜誌》(Dance Theatre Jounal)發展為歐洲重要的現代舞雜誌之一。1984年,她於70歲誕辰設立〈邦妮.柏德編舞獎〉(Bonnie Bird Choreographers´ Awards),為培育鼓勵更多的國際編舞新秀盡一份心力。柏德一直在「拉邦中心」擔任「過渡舞團」的藝術指導及行政策劃,直到1995年因癌症病逝於美國加州。她曾於1984年、1987年來臺,為全國中小學舞蹈資優班教師研習會授課。1988年她與舞臺燈光設計家安東尼.鮑恩(Anthony Bowne),為全國大專舞蹈教師及中小學舞蹈資優班老師授課;隨行而來的「過渡舞團」團員,則指導中小學舞蹈資優班學生學習,並共同在臺中中興堂同台演出。1989年曾應國立藝術學院(今之國立臺北藝術大學)之邀,帶領「過渡舞團」來臺展演。
參照:
Lesley《Bonnie Bird》1995、Dancing Time《Bonnie Bird》1995.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柏德,邦妮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