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曾寶蓀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林萬義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曾寶蓀(1893~1978),字平芳,號浩如。湖南省湘鄉縣人。為曾國藩之曾孫女。六歲入私墊就讀。一九○四年,到上海求學。先進晏摩氏女校,再至西門務本女校就讀。一九○七年,考取杭州省立女子師範學校。二年後轉到聖公會馮氏高等女校就讀。一九一二年赴英留學,先入瓦津禮堂學校(Church House School)和倫敦黑山高級女子中學(Blackheath High School)就讀。一九一三年九月,考進倫敦大學西田學校(Westfield College),主修生物學,副修數學。一九一六年秋天獲得理學士學位。再入牛津大學修英文。次年春天,改赴倫敦師範學院(London Day Training College)及聖瑪利亞師範學校(St. Mary's Training College)攻讀教學法、理化、數學等科。同年夏季又入劍橋大學進修植物、生理學一學期。如此歷經英國各著名大學,對英國的教育制度及教學方式頗為熟悉,殊堪作為她來日辦學校的借鑑。
  一九一七年年底返抵湖南。次年五月在長沙創辦藝芳女子學校,八月先招大學預科與英語、數學專修班學生。一九一九年五月,校址遷到曾文正公祠之浩園,校舍擴大,遂增聘教師,擴大招生名額,校務蒸蒸日上。藝芳女子學校是以中國文化的精髓做為教育的內涵,而以愛心與犧牲奉獻的精神辦學,因而確實做到「不監考、不記過、不開除」情形,開創中國教育的新風氣。
  藝芳女校遷入新址之時,即常遭共黨分子的騷擾。直到一九二○年,經湘紳汪頌平等的調停,設法解決校界,才能安心開學。一九二七年藝芳女校校舍遭共黨分子焚毀,後經復校。一九三○年彭德懷共軍部隊侵入長沙,縱火毀校,次年秋天再復校。蘆溝橋事變後,抗日戰事波及長沙,女校第三度停辦。至一九四五年,抗戰勝利後,才第三度復校。一九四九年,大陸局勢逆轉,長沙陷共產黨,女校全毀。藝芳女子學校創校,前後共三十二年,作育不少英才。
  曾氏主掌藝芳女中期間,曾兩度兼理湖南省立第一女子師範學校及長沙第二女子中學的校務;同時又多次代表國家和教會出席國際會議。一九三八年底出席在印度召開之世界基督教協進會議,會後到英國布道,並為抗日戰爭爭取英國人同情。次年七月返抵香港,因戰時交通阻隔,至一九四二年始得間返湘鄉。
  一九四七年當選國民大會代表。一九四九年年底,參加世界和平大會赴印度。一九五○年返抵香港暫住,不久受聘為中國國民黨中央婦女工作委員會委員,渡海來臺灣。
  政府播遷來臺後,歷次國民大會召開,曾氏皆當選主席團主席。一九七二年將舊藏之先人手澤--文正公日記、惠敏公手蹟及文獻,贈給國立故宮博物院。一九七八年七月,逝世,享壽八十六歲。
  所著有〔曾寶蓀回憶錄〕及〔回憶錄續集〕,論文雜著散見登於報刊雜誌中。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曾寶蓀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